“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新成果集体亮相服贸会

日期:2025-09-13 17:58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字号: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天上,卫星遥感如“千里眼”识别水体情况,让水体问题“无处遁形”;空中,新一代双模翻转雨量计犹如感知雨情的“智慧眼”,休眠、采集两种状态智能切换;山洪沟道,多模水位计外壳防水防撞,即便面临洪水泥沙也依然能测量水位;城市河道,无人割草船将水草灵活切断,还能捕捉相关数据构建水草生长模型⋯⋯

1.jpg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部分监测设备。

今年的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首次设置水务科技创新展区,集中呈现了涉水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案,全面展示了北京水务科技创新成果与示范应用。

北京市水务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王相成介绍,当前,北京正推进构建“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新的监测装备已陆续“上岗”,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天”是依托遥感、卫星等技术,实现大尺度全局监测感知;“空”指通过测雨雷达、无人机等设备监测“云中雨”;“地”主要指地面水文站,以及布设在地面的监测装备;“水”是河湖库水体、水中、水下水利要素的监测感知,如无人船等设备可以监测水体、水中浮游生物;“工”指工程自动化,比如大坝的位移监测、大坝的漏损监测、堤防的空洞监测等。

在芯视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展位,3个“保温杯”模样的柱体引人关注。“别小瞧这小家伙,它们是守卫北京水域的科技尖兵。”工作人员王黎明告诉记者,如果细心观察,在北京的城市河道中,可以见到漂浮在水面上的圆盘。圆盘之下,便是水质侦察兵“地表水监测终端”,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水环境监测智能系统。

虽然它们体型小巧,却拥有相当于几十平方米的水质检测站的采集能力,能够全天候感知水质情况,实时采集电导率、温度、溶解氧、浊度等十多项水质参数,再结合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为水务、环保等部门提供水质指标的具体情况。

2.jpg

金河水务堆石混凝土坝高效智能建造。

在AR活水沙箱上方,参展者摊开手掌即可模拟降雨水,还可以在沙箱内自由塑造山地、湖泊、河流、水坝或者湿地,地理水文等信息投影便呈现出来。“通过这一沙箱,人们能沉浸式观察山川湖泊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制定修复方案时可以用它对实际情况进行推演。”工作人员举例,所有落到地形中的虚拟降雨都会流向山下,用户塑造的山地越陡峭,水流的速度就会越快,直到水流流进河湖、沼泽和池塘。

位于昌平区的钻子岭水库已经开工建设,这是北京首座高效智能建造的水库。北京金河水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霞介绍,在堆石混凝土坝施工期间,会对堆石的入仓、混凝土浇筑、温控防裂等环节进行智能监控,还将使用智能混凝土搅拌站系统。“通过智能化建造,水库的建设效率将比传统的建设方式提升40%左右,而且混凝土性能更高、质量更加稳定。”该公司总工程师贾君介绍。

除了硬核的“水科技”,本次水务科技创新展区还带来了不少新方案。记者从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展位了解到,昆玉河目前正在探索滨水空间开放共享的规划模式。该公司副总裁邢磊介绍,目前的设想中,昆玉河将通过城河链接、空间塑造等手段,与周边的社区、商业街区融合贯通。昆玉河北段营造历史文化感受,南段展现城市活力运动,探索从传统水岸空间到功能复合利用的“花园式”开放共享空间。此外,昆玉河还将着力打造生物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