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江水一路北上,润泽京城,一场关于守护、再生与新生的生态篇章,随水波徐徐铺展。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高雪梅
2024年11月14日,位于京冀交界处的北拒马河暗渠工程。“南水”由河北段明渠经北拒马河暗渠进入北京(从下至上)(陈钟昊/摄)
清晨,一泓清流自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奔涌而出,沿千里长渠蜿蜒北上。15天后,这道跨越山川的“南水”终于抵达北京。当汉江水一路北上,润泽京城,一场关于守护、再生与新生的生态篇章,随水波徐徐铺展。
10年光阴流转,超100亿立方米的“南水”悄然重塑着北京的水脉——人均水资源量从不足100立方米的极度紧缺,跃升至150立方米;每3杯居民饮水中,便有2杯源自南方。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10年来,北京按照“节、喝、存、补”的用水原则,科学制定用水计划,统筹水资源配置,精细化开展水资源调度,珍惜“南水”的同时用好“南水”,让每一滴“南水”都发挥出最大效益。
入京、入城、入厂
北京五棵松地铁站,是北京地铁一号线和西四环交汇处,繁忙的交通枢纽下面埋着一项世界工程之最——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两条内径4米的有压输水隧洞从五棵松地铁站下方穿越。这一工程创下暗涵结构顶部与地铁结构距离仅3.67米,地铁结构最大沉降值不到3毫米的世界纪录。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调度大厅,大屏幕上显示着水资源调度计划示意图,示意图里橘黄色、蓝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水流线路,展示着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水库、自来水厂、地下水源地等全市水资源情况的实时动态。
据介绍,总长度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开挖和回填土方16亿立方米。在越过约600条河道、200条灌溉渠、近30次横穿铁路后,“南水”抵达北京。
“南水”入京后,经过泵站加压,首先来到位于北京西南部的大宁调压池。这里是“南水”进京后的第一处可见水面,也是南水北调北京地下输水环路的“总阀门”。
该调压池下有5孔闸门,用于分水。“开启不同的闸门可将‘南水’分别送到北京主城区、大兴区及城市副中心的水厂。”北京市南水北调干线管理处房山管理所所长林雄介绍,冬季每天输水约200万立方米,夏季用水高峰时,每天输水最高可达420万立方米。
“南水”通过闸门,流入地下输水暗渠,前往北京市接收“南水”的水厂。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时,北京同步谋划建设了市内相关配套工程。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至今,沿着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北京城地下形成一条长达107公里的“输水巨龙”。此外,通州支线工程让通州地区有了“南水”供应;河西支线工程让丰台河西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也有了“南水”的支持。
进入水厂前,“南水”需过“入京、入城、入厂”3道水质监测关。“我们的智能化监测设备可实时掌握水质情况。”北京市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运行管理科高级工程师王艳说,自通水以来,从未出现水质异常情况。
北京星河苑小区居民李文兰在家中用水。南水北调通水之后,她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饮用水的水垢少了(邢广利/摄)
“体检”合格后,“南水”进入制水车间,在这里同本地水源混合。在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4道常规处理和臭氧、活性炭、超滤膜等深度处理工艺后,“南水”符合甚至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如果遇到“南水”停水,供水环路如何运行?在供水环路的西北侧,一条输水线路连接了团城湖调节池与北京东北部的密云水库,这条输水线路即密云水库调蓄工程。
一头连接南水北调总干渠、一头连接密云水库的设计,让供水环路为各大水厂供水之余,还能通过密云水库调蓄工程为密云水库输水,存蓄宝贵的“南水”。一旦“南水”停水,密云水库便可成为各大水厂的替代水源。
此外,供水环路上还设有亦庄调节池这样的地面工程。除直接为亦庄水厂供水外,在紧急情况下,这座位于北京东南部的“大水盆”可将存续的水反向输送到整个环线,确保水厂用水。
坚持“节喝存补”
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也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从空中俯瞰,如今的密云水库与2014年相比,水面不仅大了许多,还长出了许多毛细血管般的枝枝杈杈,这意味着水库支流的水也丰沛起来。
2025年4月2日,在密云水库鸟岛拍摄的苍鹭(李欣/摄)
密云水库曾承担着向北京城区供水的重任,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加之气候干旱因素,水库一度超负荷运行。2014年“南水”进京后,密云水库得以休养生息。10年间,近6亿立方米“南水”被存进密云水库。密云水库遇上“南水”,北京水资源调配这盘棋一下就活了。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是北京修建的一条向密云水库“存”水的通道。“南水”进京后,北京水务部门在全市水资源管理,特别是在充分用好“南水”的工作中,始终坚持“节喝存补”的原则。
“节”,即节水优先。10年来,北京市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要求,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让水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服务保障更有力更可靠。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南水”进京后,水资源状况得到缓解,但人均水资源量也仅是150立方米左右,“家底子”还是很薄,做好节水工作是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治本之策。北京城市总规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常住人口总量上限,全市16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创建比例达70%以上。
在做好“喝”字文章方面,建成输配水管线近200公里、调蓄设施3处,让“南水”与密云水库实现“握手”,不断织密“四通道、两环线、九水源、多级调节”的水源保障网。
同时,立足优先用足用好“南水”,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建成郭公庄、亦庄、石景山等16座配套水厂,日处理能力近5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城市副中心和大兴、昌平、房山、门头沟等郊区新城也用上了“南水”。完成1300余个小区和单位的水源置换,推动137个村纳入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城区水厂用“南水”比例由2015年的67%提高至2024年的近80%,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来之水。
2024年11月21日, 工作人员通过亦庄调节池水质监测系统了解调节池的水质情况(田晨旭/摄)
“存”,即家有“余粮”,有备无患。北京市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与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水系连通,利用输配水、调蓄池、反向调蓄等工程,实现水源、水库、河湖、水厂等水务设施互联互通,构建起北京水网基本格局。地下水最大限度“少采多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由2015年25.87米回升到2024年12.48米,连续9年实现回升,累计回升13.39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密云水库蓄水量从10年前不足10亿立方米增加到2024年的35.8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北京建立起的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等五水联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补”,即开展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南水”进京中,约22%的水量用于回补地下水源和河湖湿地。
“我们都说一水进京,多水变通途。大部分的南水北调水用来满足老百姓喝的需求,如果有一定余量,我们就利用水库,利用地下水源地存蓄起来,这几年,地表水库也逐渐增加了一些蓄水量,地下水连续回升13米左右。”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说。
重现“流动的河”
位于京西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曾因多年干旱、城市发展耗水过快等原因出现断流。2019年起,北京在水利部的统一调度下,统筹调配多水源实施永定河生态补水。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万家寨水库的黄河水、大同册田水库水、北京官厅水库水以及部分再生水等共同汇入永定河,促成永定河在断流26年后全线通水、汇流入海。
京东第一大河潮白河,在2021年北京市降水极端丰沛的基础上,通过水务部门利用本地水与“南水”协同实施多路径大范围补水,让潮白河在断流22年后实现北京段全线通水,河湖生态环境全面复苏。
温榆河公园内,午后的玉湖波光粼粼,几只野鸭正在湖面嬉戏。玉湖南侧荷叶田田,岸边柳丝拂水。这座2019年开建的湿地公园,现在的水域面积已达到350公顷。鲜为人知的是,这里的水全部来自附近的再生水厂。日前,《北京温榆河公园生物多样性发展白皮书(202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温榆河公园累计监测到动植物种类880种,4年内增加200余种。
为了让水通过河道缓慢下渗,有效补充地下水源地,同时保障河道生态水量,延长有水河长和通水时间,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每年都会根据可调度水资源量的情况,精打细算,制定科学、周全的调水计划,精心选择补水路径,以实现生态补水效益的最大化。
来自北京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10年来,北京全市新增有水河长超500公里,断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相继恢复生机,五大主干河流连续4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超80处泉眼实现复涌,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中,有水在流泉达880个。东方白鹳、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北京河湖水体全面还清、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水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
在良好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北京积极响应市民亲水需求,大力推进河湖空间开放共享,亮马河、清河、温榆河公园等许多河湖水系、水利设施、水利工程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网红打卡地。
北京朝阳区亮马河是一条水绿相融的风景廊道,6月7日,首期亮马河Citywalk生态探秘研学之旅开启。30多名青少年从燕莎码头出发,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一路步行穿过七座跨河桥。
对附近居民而言,亮马河的新生,如同“龙须沟摇身一变成了清水河”,令人震撼。在沿河常住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有居民回忆称:“原先的亮马河两岸杂草丛生、河道内污泥淤积,还有人在这烧烤,搞得乌烟瘴气。以前我们都是绕着走,现在可是舒坦多了。”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源涵养和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加快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守护好、利用好这一泓清水。”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3期,总第9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