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鸟类调查志愿者在北运河上发现了一只从没见过的鸭子,它身形矮胖,黑褐色的羽毛,在河中随着水波一起一伏,十分可爱。经过鉴定,这是一只黑海番鸭,是首次在北京被记录到。
官厅水库万鸟翔集。
2014年底“南水”进京后,北京遵循“节、喝、存、补”的用水原则,在优先满足市民用水的基础上,通过跨流域、多渠道的水资源调度实施生态补水,让大大小小的河流恢复生机。与此同时,北京连续实施四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也让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阔水丰引来万鸟翔集。不只北运河,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潮白河、永定河以及许多城市河湖都陆陆续续出现各类候鸟的身影,其中不乏黑鹳、东方白鹳、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品种。
候鸟迁徙的固定“中转站”
凌跃水面的短嘴豆雁,振翅向上的灰鹤,梳理着羽毛的大天鹅……最近,位于京城东北部的密云水库格外热闹。随着候鸟迁徙高峰的到来,这里再次迎来大批候鸟,光是位于潮河入库口的密云水库鸟类栖息地提升示范区就有10000多只。
官厅水库候鸟迁徙。
京城西北,官厅水库流域的迁徙候鸟“大部队”来得更早一些。上个月初起,大天鹅、小天鹅、豆雁、鸿雁、赤麻鸭等鸟类陆续飞抵,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能观测到8000多只。全球有8条候鸟迁徙通道,其中最繁忙的一条——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就途经北京上方。有着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北京能成为候鸟“歇脚”的目的地并不奇怪。但在十年前,如此壮观的候鸟扎堆儿“做客”场面,并不常见。“那个时候密云水库的水都不多,鸟就更少了。”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水生态所副所长刘磊说。鸟类大多随水而栖。2014年底“南水”进京之后,逐渐取代密云水库成为城市供水的主力水源,“南水”的补充加上近几年北京降水量增多,密云水库蓄水量明显上升。水多了,环境好了,来到水库的鸟儿越来越多。密云水库内湖水域的鸟岛,林深树密,四面环水,成为鸟类栖息繁衍的绝佳场所。离开郊野,城市里也随处可见鸟儿的身影。凉水河、北运河常有白鹭、苍鹭飞临,南护城河、北护城河、东土城沟里鸳鸯、野鸭悠闲嬉戏,黑天鹅连续几年“打卡”团城湖调节池,永定河连续几年迎来黑鹳种群……鸟类是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随着河湖环境显著改善,北京已经成为鸟类迁徙过程中的固定“中转站”。
为鸟儿打造舒适的“家”
鸟儿们的到访,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感到欣喜,大家不只希望鸟儿来,更希望鸟儿能常来甚至是长住。为了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有舒适的栖息环境,近些年,北京水务部门做了颇多努力。去年起,密云水库管理处开始建设鸟类栖息地提升示范区。在潮河入库口的28.8万平方米区域内,工作人员栽植了芡实、苦草、狐尾藻等16种水生植物,形成了多生境类型的景观格局。这些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质、拦截泥沙、降低入库水流速度,还可以丰富鸟类食源,为鸟类提供休息、隐蔽、营巢的环境,满足多种鸟类的生态需求。近年来,潮河入库口因其优良的栖息环境、丰富的食源储备,已成为候鸟迁徙途中固定的中转站,每年都有三十余种候鸟迁徙经过此处。再看城区,在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团城湖调节池、亦庄调节池、北运河等多地,工作人员通过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放置生态浮岛等方式,为鸟儿等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繁衍环境。
京城“观鸟人”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珍稀鸟类成为京城“常客”,爱上观鸟的人们也越来越多。今年66岁的崔凤琴就是其中一员。崔凤琴爱好摄影20多年,拍鸟是从4年前开始的。“那会儿潮白河的水还少呢,没什么鸟儿,我都是去怀柔的山里拍鸟。”崔凤琴说,可是从两三年前开始,潮白河的水多了,两岸的树绿了,鸟儿也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就能拍到好多鸟。不开闪光灯、不发出过大的声音、不离鸟儿们太近、尽可能避免惊扰到鸟儿,这些“规矩”早已在像崔凤琴这样的观鸟爱好者中达成共识。除此之外,水务部门也在转变管理理念。刘磊所在的水生态所前身是林业管理所,主要工作内容是密云水库的生态涵养林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调整为水生态所后,增加了湿地资源管控和水生态技术研究等职能。近几年,水生态所的工作人员不光建起了库区植物、昆虫标本展览室,还为已经观测到的鸟类编制了图册。去年开放的永定河滞洪水库中堤,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前来“打卡”。考虑到从中堤北门到观鸟拍摄的地点约有1公里,观鸟爱好者大多装备较重、出行不便,永定河管理处就利用电动巡逻车辆接驳,并创建了“鸟友”交流群,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宣传。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人与鸟类和谐“交往”的故事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