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力支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北京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从“清澈见底”向“鱼翔浅底”转变。
8月23日,“北京市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组织指导下,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了全市范围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市水生生物物种丰富:
理化指标监测显示,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21年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5.2%,同比增加11.4个百分点;IV-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24.8%;无劣V类河流。2022年上半年,37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的水质断面26个,占70.3%,同比增加16.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
生境监测显示,全市不同区域整体稳定向好。全市不同区域水生态环境的生境整体处于“中等”至“良好”水平,其中,山区河流生境状况明显优于平原区河流,山区生境整体评价为“良好”,平原区河流整体评价为“中等”;湖泊生境整体评价为“中等”;水库生境整体评价为“良好”。
水生生物监测显示,全市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全市累计监测到浮游植物134种,浮游动物231种,底栖动物284种,鱼类41种,麦穗鱼和高体鳑鲏(pangpi)等土著鱼广泛存在。同时,还监测到宽鳍鱲(lie)、黑鳍鳈(quan)、马口鱼和中华多刺鱼等多种北京市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此外,共发现了37种EPT物种,在全市五大水系中均有分布。EPT物种被公认为清洁水体指示物种,是指底栖动物群落中,蜉蝣目、襀(jì)翅目和毛翅目这三类水生昆虫的统称,它们多数喜好在清澈洁净的水流中生活,对水质非常敏感,可以看作水系清洁的“风向标”。
经综合评价,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市五大水系中潮白河水系水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其次为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
从河流来看,55.7%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良,其中,山区河流水质清洁、自然岸线保有率高、生态本底较好,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秀”或“良好”,如怀柔区怀九河、延庆区新华营河、房山区拒马河等河流为“优秀”。
从湖泊来看,66.7%的城市重点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良好”,其中,昆明湖、圆明园湖、玉渊潭湖等均达到了“良好”。
从水库来看,监测的18座大中型水库均为“优秀”或“良好”,其中,密云水库、怀柔水库、黄松峪水库、斋堂水库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秀”。
监测发现,马口鱼、黑鳍鳈等常在山区清洁水体中活动的鱼类,近年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在平原区城市河段也有发现,也说明了近年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典型河段如新凤河、凉水河等城市河段通过再生水循环利用、河道生态修复,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恢复到了“良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