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水务主要工作成效
2021年,全市水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围绕“一个开局”“两件大事”“三项任务”,按照“转观念、抓统筹、补短板、强监管、惠民生”水务工作思路,坚持不懈推进“安全、洁净、生态、优美、为民”水务发展目标,圆满完成各项重点任务,治水管水迈上新台阶。
一是水资源和供水保障更加有力。精细开展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联合调度。密云水库最大蓄水量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新纪录,作为首都重要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作用更加凸显。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回升5.64米、增加储量28.9亿立方米,连续6年累计回升9.36米、增加储量47.9亿立方米。张坊、怀柔、平谷等地下水源地保障能力有效恢复。初步监测显示,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由2015年最严重时6613平方公里减少到1200平方公里,减幅达82%。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水12.5亿立方米,引黄河水入官厅水库7000万立方米。南水北调团九二期环线隧道贯通,亦庄调节池二期投入试运行。石景山、亦庄、良乡、永丰调蓄等水厂全面建成投入运行,新增日生产能力85万立方米,新建改造供水管线200公里,受益人口超50万人。市政府实事任务20个单位(小区)自备井置换圆满完成,受益人口近13万人。58个行政村纳入城镇集中供水,11.5万人喝上“放心水”。基本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分户装表。
二是水节约集约推出新举措。从传统用水环节节水拓展到水资源“取供用排”社会循环全过程节水,《北京市节水条例》“大节水”立法完成立项论证。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建立全市节水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完成30项节水标准制定修订,全面启动“光瓶行动”,市、区党政机关节水型单位创建率达60%以上。制定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管控实施意见,通过区域水影响评价和“多规合一”审查推进水要素规划落地。发布实施智慧水务总体设计方案。全市再生水利用与配置量超过12亿立方米。新建再生水管线35公里,实现100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用水再生水替代,再生水输配量5.5亿立方米,同比提升12%。规模取水户在线计量接入率达100%,实现市、区数据汇聚共享。更新改造智能远传水表100余万支,新建供水独立计量区576处,非居民用户供水计量基本实现智能远传。持续推进节水宣传,对首都节水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三是水环境治理持续精准发力。第三个城乡水环境治理方案扎实推进,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5座,新建污水管线568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线69公里,完成322个村污水收集处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8%。持续强化河长制,深入实施市总河长令,排查出的1000余条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治理,19条劣Ⅴ类水体完成治理11条。建成核心区合流溢流污染治理龙潭西湖调蓄工程并投入使用。持续实施“清管行动”并延伸到社区,治理雨污管线混接错接510处;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清四乱”专项行动,集中整治永定河平原段违法违规侵占水生态空间等“老大难”问题。发挥水务综合执法体制优势,严厉打击向雨水管涵排污及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全年查处水事违法案件8000余起、罚款3900余万元。经监测,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75.7%,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是水生态功能得到大幅提升。坚持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全面实践“以水开路、用水引路”,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干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新增有水河道27条、有水河长452公里、水面32平方公里,81处干涸多年的泉眼复涌。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扎实推进,官厅水库妫水河入库口水质净化工程、小红门再生水利用工程投入运行,大兴国际机场蓄滞洪区一期工程完成建设。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性提出水资源战略储备价值,《密云水库流域水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通过市委市政府审议并发布实施。潮白河、北运河等全市150条河流和重点大中型水库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编制完成。“三山五园”玉泉山片区循环水网全面建成。完成年度6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任务。全市健康水体比例达85.8%,城乡河湖再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勃勃生机。
五是水灾害防御打赢主动仗。积极应对超长汛期、超多降水异常汛情,坚决扛起义不容辞的防汛责任,狠抓水库度汛、城市排涝、山洪灾害、蓄滞洪区等防御重点,强化巡查排查、技术保障和协作联动,着力提升“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通州堰”防洪工程体系初具规模,温榆河综合治理、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北运河治理基本完工。密云水库第一溢洪道改建完成主体工程并在汛期发挥作用。开工77处、完工40处城乡积水点治理,安装雨水口标识220余处,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率超24%。精准实施水库蓄泄调度,累计14次分级预泄6.6亿立方米,13座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16.6亿立方米。统筹开展城区“厂网河”一体化联合调度,累计7次对河道、管网预泄腾容9300万立方米。充分发挥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组合拳”作用,实现了大汛大洪无大灾的目标。
六是水服务供给更加多样便捷。建成甘棠、榆林庄船闸,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实现全线游船通航,朝阳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开放轻舟夜游,温榆河公园昌平“未来智谷”开园。新开辟7处河湖滑冰场、120余处垂钓平台、12处皮划艇区域。《北京市城市河湖滨水慢行系统规划》经市政府审议发布实施,建成北运河滨水通道50公里,实施49段90公里巡河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密云水库等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联合市文物局发布昆明湖等第一批7处水务遗产名录。持续深化水利工程标准化运行,2个水管单位通过水利部国家级水管单位考核。区域水影响评价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实现“评审合一”,取水许可和排水许可在线办理。持续推进水务专员进街道,启动排水联络员进社区。全年受理涉水诉求15.2万件,水务接诉即办满意率95.6%、解决率93.5%,达到年度考核目标要求,北京排水集团连续3年获接诉即办市属国企第一。协调推动30多个老旧小区楼内供水管线改造,2万余户居民“水黄”问题得到解决。
二、2022年水务重点任务安排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向纵深推进、加快建设的重要一年,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之年,是百年大党再出发、迎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做好今年水务各项工作意义重大。2022年水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保障首都安全、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保障市民高品质生活”的水务责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转观念、抓统筹、补短板、强监管、惠民生”水务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安全、洁净、生态、优美、为民”水务发展目标,加快完善提升水务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推进市、区两级水网和战略水源地建设,深化水务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进精治、共治、法治,以高效能治理推动实现首都水务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安全”目标,强化“刚性”“韧性”要求,筑牢水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多水源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南水北调用足中线、开辟东线,跟进编制本市南水北调工程后续规划。继续做好官厅水库上游万家寨引黄和集中输水。南水北调河西支线完成管线工程,实现向丰台第三水厂通水。团九二期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地下输水环线闭环通水。加快大兴支线机场连接线工程建设。加快打通影响水资源配置的卡口、堵点,推进多目标多层次联合调度工程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
二是深入实施节水行动方案。推动《北京市节水条例》颁布实施,同步完成水法实施办法修订,积极推动供水管理办法的立法前期论证。完成“百项节水标准工程”剩余26项标准制定修订,加快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全部市级党政机关和60%市属事业单位、85%区级党政机关、70%在京高校建成节水型单位,40%以上的社区(村庄)建成节水型社区(村庄),持续推进“光瓶行动”,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是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完善取水户远传计量和数据汇聚体系,完成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健全机井管理台账,依法分类完成6000余个取水户整改任务。实施全市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管控制度。深入推进区域水影响评价工作,完善水要素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出台水要素规划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水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配合工作。
四是持续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贯彻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制定全市机井管理办法,严格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建立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管控体系,加强全市泉眼管理,完善地下水动态通报机制。推进建立地下水战略储备制度,开展地下水蓄水区规范化建设。
五是加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着眼应对极端降雨天气,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安全底线,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流域整体防御能力。落实《病险水利设施除险加固及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加快水毁修复,开工7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5座小型水库和2座病险闸坝除险加固,推动3个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严格水库运行监管,严格落实“三个责任人”制度。加快建设“通州堰”防洪工程体系,力争开工建设温潮减河工程。加快东小口沟治理。加快实施密云水库改造消隐工程,做好密云水库高水位运行安全保障。实行在册蓄滞洪区清单化管理,研究宋庄蓄滞洪区等分水退水规范化运用方案。完善基于预报的流域洪水调度方案,优化以“北京模型”为基础的水灾害预报预警体系,持续提升“四预”能力。
六是大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化推进、区域化落图”工作机制。按照“查、清、治”要求,制度化巩固推进“清管行动”并延伸到城乡结合部和村镇,严格开展绩效评价。完成核心区及中心城区主要道路雨箅子平立结合改造,治理断头管17处、积水点31处。加快实施回天地区积水点治理工程(一期)。试点开展村镇积水内涝治理。
七是加强水务应急和水务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完善水务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消除及防控机制,全面推进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强化应急处置统筹协调,持续提升水务应急管理规范化水平。精益求精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和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水务服务保障。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安全生产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水务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重点水利工程综合风险评估,实行水务行业单位内部安全规范化管理和工地现场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
(二)聚焦“洁净”目标,强化“源头”“龙头”保护管理,加快补齐水务基础设施短板
一是持续加大水源保护力度。深入落实密云水库“五保水”机制,持续实施《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方案》,完成总氮等污染源解析并提出治理方案,推动签订新一轮京冀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持续推进上下游协同治理。推动《密云水库流域水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具体政策和重点任务实施。市域内密云水库上游全部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完善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区联合综合执法机制,系统推进官厅水库生态修复和库区封闭管理。
二是加强城乡供水服务保障。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城乡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不断扩大城镇供水服务范围。开工建设温泉水厂。新建改造供水管线120公里,完成20个单位(小区)自备井置换和18个“水黄”老旧小区楼内供水管线改造,通过“城带村”“镇带村”推进20个村实现集中供水,进一步改善入户水质,提升末端供水可靠性。
三是推进供用水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用水计量,力争再完成100万支居民智能水表更换,新建150处独立计量区,全面完成非居民智能水表更换。持续推进农村供水运营专业化、规范化,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管护水平。
四是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歼灭战。加快第三个水环境治理行动方案收尾,再完成300个村污水收集处理,建设污水收集管线300公里。完成通州区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工程。加快推进陶然亭公园溢流调蓄工程建设。持续强化治理后的黑臭水体和小微水体运行维护,完成剩余8条劣V类水体治理。推进完成40公里排水管线消隐,完成剩余926处雨污管线错接混接点位整治。再完成200个“水环境侦察兵”监测点建设,基本建成全市重点河道水环境在线智能监测体系。启动全市再生水利用规划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再生水配置与再生水管网建设规划修编。新建再生水管线35公里,再完成50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用水再生水替代。制定出台第四个城乡水环境治理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升城乡排水和污水处理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动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的碳减排和冷热资源利用工作。
(三)聚焦“生态”目标,强化“保水”“补水”措施,深入拓展生态治水新路径
一是全力推动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出台进一步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立足流域的整体性和生态的系统性,推动编制以分水岭为边界、以河流为骨架的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划定水生态功能区,有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加强河湖生态化运行维护。加快制定水生态区域补偿制度,进一步落实水生态保护与系统治理责任。
二是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力争出台水生态空间管控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分区域管控措施要求,推动已发布的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措施落地落实。推动发布潮白河、北运河等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完成剩余20条河流和8座水库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编制,探索编制蓄滞洪区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基本实现重点区域、重要河湖水库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全覆盖。加快推进区管水库、河道管理保护范围划界及勘界钉桩。
三是持续推进流域生态治理。加快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完成永定河山峡段治理,加快推进平原南段一期治理,完成平原南段二期、长兴水源净化等工程前期工作。及早开工建设清河下段、坝河治理等工程。加快推进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开展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流域生态补水,力争实现五大河流不断流。
四是加快水网连通工程建设。结合河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分流域分区域推进建设一批水网连通工程,完成“三山五园”圆明园片区水网建设,恢复一批引水灌渠工程,最大限度扩大有水河长,最大限度复苏河湖生态。对接国家水网布局,以“三环水系”为骨架,以河道和灌渠为基础,统筹防洪调度、水资源调度、生态恢复和地下水涵养等多重目标,完成全市水网建设规划编制,推动构建水网体系。
(四)聚焦“优美”目标,强化“示范”“规范”建设,不断擦亮绿水青山美丽底色
一是持续强化河长制湖长制。坚持河长制治水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强化市总河长令执行监督,出台强化河湖长制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河长制治水工作机制,持续推动河长履职尽责,压紧压实治河管流域责任,真正做到流域统筹、水岸共治,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深入推进“清四乱”专项行动和“清河行动”常态化规范化,重点实施永定河平原段清理整治,巩固深化整治成果。以“示范河湖”引领优美河湖、幸福河湖建设。扩大优美河湖评定范围,拓展公众参与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的途径。
二是提高水生态健康水平。加快实施水文站网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进重点河湖水库鸟类观测站点建设,完善水生态健康监测评价方法,加强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河湖湿地保护修复。
三是深入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运行。全面推进各区水利工程运维标准化,实现一批区级水利工程基层站点达标创建,小型水库全部实现标准化、专业化运维。持续推进水利设施运维装备化、机械化,推进水草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小型病险水库快速泄空等技术创新,开展水利工程生态化运维评价。推进水务设施数字孪生和智能化运行管理试点。
四是持续加大水务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水务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体系。开展防洪排涝、河湖治理、水资源管理、污水排放等重点督查,进一步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健全水务综合执法运行体系和协调机制,发挥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综合执法队伍的协同效能,建立完善与城市管理等部门的协同执法机制,持续加大防洪、排水、节水、河湖空间等方面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五)聚焦“为民”目标,强化“共治”“共享”力度,持续提升水务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持续推进河湖空间开放共享。出台《北京市河湖和水务设施向市民开放指导意见》,推动完善滨水空间共享利用管理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快推动永定河中堤等水利设施向市民开放。实现温榆河公园一期开园、二期开工建设。实施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建设南护城河等沿线慢行系统。开展河湖滑冰等运动,助力营造“双奥之城”良好氛围。完成杨洼船闸工程建设,6月底前实现北运河京冀段游船互连互通。
二是持续优化水务营商环境。组织做好营商环境5.0改革政策实施,拓展水务政务网上服务,进一步简化优化水影响评价审查和水要素指标分类要求,实行“一表多项申请、同步并联审查、事项独立批复”的审批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水务政务服务效能。
三是推动建立未诉先办工作机制。在全市推广水务专员进街道、水务联络员进社区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持续推动老旧小区供排水管线改造。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水务民生工作指向作用,持续加大接诉即办水务高频事项治理力度,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每月一题”水务治理行动。
四是大力推进历史水系恢复。传承和弘扬历史水文化,开展核心区历史水系恢复研究,推进“三山五园”地区万泉河、北旱河、小月河等历史水系治理工程建设。开展北京水务遗产研究,有效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
新的赶考路上,形势催人奋进,征程任重道远。全市水务系统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汇聚磅礴力量,勇担水务重任,以实际行动把中央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