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水务工作的主要成果
2004年是北京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第一年,水务系统围绕解决首都水资源紧缺这一关键问题,推进“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建设适应首都水资源特点的循环水务,全市水务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取得了十个重要工作成果。
(一)人努力,天帮忙,水库增加蓄水1.4亿方。
2004年全市平均降水539毫米,比2003年多19%,比多年平均585毫米少8%。从1999年到2003年,北京已经连续五年大旱,2004年降水情况比前五年有所好转,但降雨仍然是个偏枯年份。
为保护涵养水源,在水库上游地区,构筑“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三道防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14万亩,营造水保林1700公顷。
坚持全市范围内水资源统一调度,从白河堡、遥桥峪、大水峪等向密云水库调水1.3亿方。落实“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从山西册田、河北云州水库向北京调水9200万方,收水6000万方。
目前,密云水库蓄水8.5亿方,比2003年同期增加1.3亿方;官厅水库蓄水2.3亿方,比2003年同期增加0.2亿方。
密云水库保持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官厅水库水质改善,从3月到10月,官厅库水到三家店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二)科学开源,应急水源供水1.5亿方。
建成怀柔、房山、平谷三处应急水源工程,保证城市水源安全。
怀柔应急水源稳定供水,全年向城区供水1.2亿方。
张坊应急水源工程5月建成通水,向燕化公司和市区供水2000万方。
自来水集团公司付出巨大努力,平谷应急水源8月建成供水,向城区供水1000万方。
建成十三陵水库补水工程,补水120万方,为保证供电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保证城乡供水安全,全年城乡供水34.6亿方,生活用水12.8亿方,工业用水7.7亿方,农业用水13.5亿方,环境用水0.6亿方。
市区完成171公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48个社区户内管线改造,60个单位自备井置换工程, 解决了东高地、新华街、丽水园等地区,20万市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郊区建设23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33.5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优先解决了怀柔、平谷应急水源地8.6万农民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建成覆盖全市的水质监测设施,为自来水质监测、公示创造了条件。
(四)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全年节水1.2亿方。
落实初始水权,强化计划管理。首钢等10个年用百万方地表水的用水大户签定供水合同。
17690个社会单位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全市党政机关带头,压缩10-15%的供水指标。70%社会用水单位达到“六必须”的节水管理要求,6870个单位被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加价1113万元。
推行用水计量管理,重要地表水取水口实现实时监测。全市42442眼机井,完成装表计量40735眼,装表率96%。“一井、一表、一卡、一号、一数”的管理要求基本实现。农业用水开始实行计量管理。
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综合水价由4.01元提高到5.04元。
农业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
工业完成节水技术改造项目51项。
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新增节水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
(五)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率提高到58%。
市排水集团建成卢沟桥、清河二期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30万方,市区污水处理率由56%提高到58%。
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采取BOT方式,启动北苑、定福庄、西坝、垡头和五里坨五座污水处理厂建设。
郊区新建良乡、平谷两座污水处理厂,8座中心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1.6万吨,新建乡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32处,日处理能力1.2万吨。郊区污水处理率由20%提高到30%。
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大力支持,各区县增加水务投入,全年投入水务建设和管理资金46.7亿元,企业自筹和市场融资17亿,占总投资的36%。污水处理厂建设利用外资2亿元。
(六)扩大再生水利用,年利用2亿方。
再生水首次在全市水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年利用再生水2亿方,其中农业利用再生水7000万方。工业利用再生水1亿方。
市区再生水利用进展较大,新建中水干线57公里。23个居民社区使用中水冲厕或绿化。62个洗车站利用中水洗车。市政
杂用中水达到3000万方。
(七)治河治污同步实施,治理河道40多公里。
凉水河水系水污染严重,河水又黑又臭,是南城发展的主要障碍,治理凉水河是2004年市政府确定的56件实事之一,是人民群众呼吁多年的强烈愿望。坚持治河先治污,对大红门以上19公里主河道进行综合治理。
水务、排水集团、市政部门、丰台、石景山区政府紧密配合,对上游和支流实施全线截污。治理人民渠、新开渠、莲花河,建设截污管线14公里,封堵污水口208个。
完成马草河、丰草河、旱河截污工程,建设污水管线44公里,封堵污水口140个。凉水河水质已见好转。
治理清河上段10公里,水质已明显改善,利用生物、生态技术治理 温榆河污水口,取得明显治污效果。(八)城市防汛经受考验,保障了防洪安全。
去年汛期城区暴雨强度大。多次发生10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城区的7.10暴雨为二十年一遇,造成47处电路中断,八座立交桥下严重积水,西部城区交通一度瘫痪。
我们认真总结7.10暴雨教训,市防汛指挥中心建成防汛预报预警指挥调度系统。各级防汛指挥部完善城市防汛预案,完成33项城市排水设施应急改造工程。
经受汛期7.20和7.29两次强降雨考验,提高了防汛组织能力。及时排除各种险情。
完成十三陵水库和10座小(Ⅱ)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郊区发生四次强暴雨,泥石流易发区3127名群众安全转移。
汛期没有发生人员死亡事故。
(九)南水北调建设进展顺利。
市政府成立了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和办公室,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控制性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审查,穿越永定河的2500米倒虹吸工程圆满完成。全面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
(十)理顺三级水务管理体制。
按流域建成93个基层水务站,承担起供水、节水、治污、防汛、河道管理职责。
12个区县已成立水务局,其他区县水务局也在组建之中。
市、区县、基层流域三级水务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一年来,水务系统各级党组织以提高“五个保障能力”为中心,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模范化作用明显增强,包括各区县水务职工在内的水务队伍,保持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这是全年水务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004年水务建设成果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各委办局和区县政府支持、帮助、协作的结果,也是全市水务系统职工勤奋努力,创新工作的结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北京水务发展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
1、水资源紧缺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瓶颈。连续五年干旱造成水资源的巨大短缺,两大水库蓄水虽有所增加,但可调用的水量有限,水资源紧缺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全市每年仍有4亿方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 40%。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还未有效利用,不仅污染城乡环境,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南水北调主体工程2007年才能建成,有规模的外流域调水三年以后方能实现。
今后三年,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水资源,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北京、新奥运的要求。我们当然盼望降雨多一些,但决不能把宝压在“可能”上,水资源短缺在一个时期内仍然是北京水务的主要矛盾。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现实,抓住这一主题,研究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2、城乡供水安全问题突出。平原区有30万农民饮用“高氟、高砷、高盐、高氨氮”水。采空区、深山区仍有10万农民严重缺水。郊区农村有160万农民饮用安全标准低的自来水。市区有1200个二次供水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老管网和低质户内管线影响供水水质,城区自备井硬度增加,水质下降。
3、治水管水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水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放在水资源上,而是放在工程上,为工程而工程,习惯于靠资金投入,习惯于行政手段,习惯于搞工程,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不善于社会监督管理。
4、政府管理职能不到位。一是水务工作立足于水资源的管理、配置、循环利用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措施还没到位。二是水务规划、法规、标准等行政职能还没有完全到位。三是全面的水务监管没到位。
5、基础工作不扎实。各级水务干部,基本功还差。调查研究不深入。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主要矛盾不够清楚。或是全不清楚。基础不实就没有能力,思路不清就没有创新。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新时期水务工作的形势、目标和任务。
做好新时期水务工作,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转变”,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水务规划、建设、工程、管理,目标都是为了人,为了保障首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是坚持人水和谐,治水要尊重自然规律。防洪减灾,要安排洪水出路,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应对水资源短缺,要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生态建设,要预防、监督和治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水资源,要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尤其要严格管好饮用水水源。
三是坚持统筹城乡水务。北京的水资源特点是,水源在郊区,水资源保障的重心在城区。
没有郊区的水源,就没有城区重心的保障,搞好城市水务建设,可以有力带动、促进郊区的水务发展,因此必须统筹城乡水务。
四是坚持发展循环水务。一个是水的自然循环,从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一个是水的利用循环,从水源――蓄水――输水――供水――排水――再生水。
在第一个循环中,要以生态、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在第二个循环中,要以水资源的节约、治污、再生水利用为重点。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污水治理、再生水利用是循环水务中的一块短板,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中间阻断的环节,我们只有把这一环节抓住,彻底加以解决,才能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北京水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抓好四件大事。
(一)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是水务工作的第一任务。
为什么把城乡供水做为水务工作第一任务?首先饮水安全是人的第一需求,所谓民以食为天,实则民以水为天。保证供水安全,维护人的健康生命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务工作的第一需要。其次,确保供水安全,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首要工作职责,我们发展水务事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北京城乡供水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前面讲过,在郊区有30万农民饮用“高砷、高氟、高盐、高氨氮”水,有160万农民供水设施标准低,在山区有10万人饮水困难,在城区,二次供水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自来水部分管线老化,影响供水质量,自备井水质下降。这些问题和首都的地位,新北京、新奥运的需 求极不相称,必须尽快解决。
胡锦涛总书记对解决饮水安全做出重要批示:“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决不能让群众再喝高氟水”。他告诫我们:“要增强紧迫感,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提出解决方案,认真加以落实,使群众能喝上放心水”。市委、市政府对解决群众饮水安全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我们在一年之内完成“四高”区30万农民改水的硬件建设,并统筹城乡,确保供水安全。我们必须看到,这一任务十分艰巨。但无论有多大困难,我们也要完成它,否则我们水务人无法向党和人民交代!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北京节水工作取得成效,连续三年实现年节水1亿方。特别是2004年,贯彻市领导指示,在节字上做文章,节水工作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但是对节水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第一,节水是应对北京缺水的根本出路,北京是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水资源短缺是基本市情,按照新修编的总体规划,北京人口要增加到1800万,全市用水量肯定要增加。解决北京的缺水问题,一是节水,二是调水,但根本出路是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二,节水是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基础上,第一位的是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可抓可不抓的一般任务和一般措施,而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战略举措。
第三,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改变单一的行政办法,通过对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变革,建立节水的长效机制。要明晰初始水权,确定定额指标;运用市场机制,超额累进加价;制定节水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节水的法规,依法管理节水;建立节水科技支撑体系;建立节水的社会参与机制。总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建设生态水环境是水务工作的制高点。
总结人类对水的利用,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一、保证饮水水源;二、农业用水灌溉;三、城市防洪;四、城市供水安全;五、生态水环境。现在我们到了第五个阶段,我们面对的新北京、新奥运的发展战略要求,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郊区要实施城市化建设。人民实现小康。我们已经进入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就是把生态环境作为水务工作制高点。
什么叫制高点,就是水务规划、建设、工程、管理都要以生态为基本标准,水务人的基本职责是,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做河流生态代言人。
坚持生态制高点,做河流生态代言人,首先我们要面对现实。我们的现实依然是:“有河多干,有水多污”。北京六环以里主要河流42条,520公里,城市中心区300公里河道一半严重污染,郊区河道70%严重污染。永定河、潮白河多年断流,黄沙一片,郊区水环境和地下水污染已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水源区旅游点,农民居住区的污水、垃圾治理问题还没有有效地解决。在这个现实之上,我们要坚持生态制高点,谈何容易!
坚持生态“制高点”做河湖健康生命“代言人”,我们要以北京实际出发,确定三个工作目标。
一个是,还清水质,坚持治河先治污,把还清水体做为首要标准。无论是水务的规划、建设,还是工程管理,都要把生态标准、还清水质放在首位。即使是水利、水务工程,也要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标准做为工程设计、施工的首要标准来执行。
第二个是,逐步实现河道不断流。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今天,永定河、潮白河实现不断流,当然极其困难。但作为水生态环境目标,我们不能放弃。要注重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千方百计实现有水长流。在无水的情况下要进行生态治理,实现有洪蓄洪,无洪绿化。
再一个是恢复河道动、植物的多样性。
坚持生态“制高点”,做河湖健康生命的“代言人”,我们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带来的生态问题。多年来,北京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发挥了巨大的效益,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必须看到,一些工程建设,考虑生态问题不够,过多的混凝土、护砌、衬底,不符合生态要求。我们要用科学态度,认真调查总结,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四)水安全是确保首都稳定的基础。
有成副市长多次强调,水务工作的最高标准是安全,最低标准还是安全。前面已经讲了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问题,这里主要强调防汛安全。
北京是首都,是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安全无小事,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去年发生在市区的“7.10”暴雨,给防汛工作敲了警钟,也使我们理解了“首都防汛安全责重如山”这句话的份量。永定河、城区防汛、病险水库、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是全市防汛重点。要针对城市、平原、山区的不同特点,制定防汛预案。要完善防汛预警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和防灾抢险系统。按照管理洪水的要求,既要确保安全,又要给洪水出路,科学利用洪水。建设城市雨洪水滞蓄区,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确保城乡防洪安全。
今年第一个工作日,市政府听取了我局“全面落实两个转变,统筹城乡循环水务”的工作汇报,汇报分析了水务工作面临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水务发展,确定了2008年水务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汇报得到了市政府的肯定,我们在汇报的基础上,制定了2008年前北京水务发展纲要。
纲要确定了水务工作思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坚持节水为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安全供水,管理雨洪,安全度汛,中水利用,循环水务,为“新北京,新奥运”和首都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纲要确定了2008年前水务工作目标:
1、确保首都水源安全。加快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完成一级保护区内垃圾、污水治理,保护水源,畅通河道,增加蓄水。
2、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城区供水安全达标,平原区农民供水基本实现自来水化,山区农民饮水安全。
3、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全社会普及节水器具,农业实现节水灌溉,工业水重复利用率93%。
4、六环以内城市河湖水质基本还清,城中心区150公里河道水质达到Ⅲ类。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再生水利用率50%;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0%。
5、确保首都防汛安全。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健全防汛预警应急体系,合理利用雨洪。
6、完成南水北调北京段主体工程建设,2007年达到通水条件,搞好配套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