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 建管并重
建设保障“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循环水务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市水务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水务工作的指示,总结2006年水务工作,部署安排2007年水务建设管理任务。
一、2006年水务建设管理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2006年是北京水务事业发展又好又快的一年,全市水务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两个转变”的工作方针,解决了一系列水务建设管理历史阶段性的课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为全面实现水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坚实奠基。
1.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新模式。清洁小流域建设上得到水利部肯定,在全国推广,下得到农民的欢迎。建设清洁小流域1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 100个村庄污水、垃圾集中处理,80个村成功实现循环用水;完成黑河上游“稻改旱”1.7万亩,跨省市节水联动跨出第一步;怀柔、平谷、张坊、昌平应急水源稳定供水;山西、河北向北京调水4700万方。全市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联调格局已成。
大旱之年密云水库蓄水稳定增加,四年来首次回升到11亿方。官厅水库水质改善,永定河三家店河段首次实现全年Ⅲ类水质,达到了饮用水源标准。
2.城市安全供水保障系数加大。建立供水管网监测网络,改造老旧管线340公里,管网事故率比上年下降5%;完成一户一表改造7.1万户,结合城市治理,实现平房院用水一户一表达30万户;城区1200户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城市供水两大隐患首次消除。
3.农民安全饮水按计划加快推进。年内建成362处单村、9处联村、28处乡镇水厂,又有32万农民饮水达标,收费管理机制同步建立。全市已有216万农民实现安全饮水,首次占到农民总数的65%。
4.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社会推广五种节水模式,市民家庭节水器具达到80%;工业完成332项节水技术改造;农业新增30万亩节水农田,建设300项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建成大兴20万亩再生水灌区,建设六厂中水西送工程,全年利用再生水3.6亿方。更为重要的是,清河等中水厂采用膜处理技术,水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再生水、中水利用首次实现质和量的双突破。
5.城市污水处理提前达到奥运标准。在郊区,新建216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21%;在新城,14座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处理污水1.7亿方,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0%;在市区,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市区9座污水厂处理污水7.8亿方,污水处理率首次达到90%。
6.超额完成河湖治理任务,城市水环境出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可喜局面。实施城中心区水源置换和“六海”水质改善工程,中南海水质稳步提高;完成凉水河下段河道治理,多年黑臭的凉水河水质开始还清,清河下段河道治理开工建设;完成北护城河、坝河、清河导流渠、仰山大沟河道治理,奥运主场馆周边水系实现水环境治理目标;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生态治理效果明显。全市二类、三类水质(饮用水源水质)河道首次达到56%。
7.应对极端天气,确保安全度汛。全面落实迎汛责任制,整合城市应急抢险队伍,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雨洪管理,利用雨洪4810万方;完成斋堂、王家园水库除险加固,37座病险水库全部安全达标,在全国率先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8.南水北调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地面拆迁任务,地下专项拆迁进度加快;西四环暗涵基本贯通,二衬浇筑完成4公里;三座PCCP管厂建成投产,生产成品管5000节,铺装4公里。工程质量、安全都在可控状态。直径4米的PCCP管制造、安装实现国内首创。
9.完善四级水务管理体制。水务管理一杆子插到底,建立了3298个农民用水协会、339个农民用水合作社;10800名农村管水员上岗工作,农村水源、供水、节水、水环境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10.注重水务服务管理能力建设。一是完成了“十一五”水资源利用规划,完成供水、排水、节水等15个专项规划;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受理的行政许可600多项,查处水事违法2200多起;三是完成供排水管网普查,制定了消除隐患方案,加大消除隐患工作力度;四是提高应急抢险能力,及时妥善处置6起水污染突发事件;五是水务信息化系统基本建成,水源、供水、河湖水质监测系统投入运行。水务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2006年水务建设和管理面临空前困难和挑战,我们能取得突破,靠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引,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社会的支持。一年中,市委、市政府18次听取水务工作汇报;刘淇书记、岐山市长五次调研水务工作;有成副市长多次听取水务汇报;市领导对水务作出的批示有385条;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于水务的提案有115件。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水务的关心支持,鼓舞和鞭策我们战胜困难、实现突破、创造佳绩。
回顾2006年,水务建设和管理工作有四个明显特点:
第一,水务工作思路愈加清晰。这一工作思路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统筹城乡;构建循环水务。实践证明,这一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北京水情实际。贯彻这一工作思路,就是要遵循水的规律,坚持人水和谐,给洪水以出路,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就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把节水做为水务工作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水务问题,让群众从水务发展中得到实惠;就是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调度中的生态问题。总的目标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提供保障。
第二,求真务实,大胆创新。求真务实是基础,大胆创新是动力。首先是决策创新,抓住水务主要矛盾、重大课题,反复调研、论证,力求突破传统的思维和套路,在解决的思路、方案上以更新的视角、更宽的视野,进行更多、更新方案的选比;其二是技术创新,注重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大胆试验,取得实践成果,尔后推广;其三是机制创新,在水源保护、供水、节水、治污等工作领域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其四是依靠群众创新,鼓励技术和管理人员创造性工作,搞技术攻关,破解难题。
第三,知难而上、敢打硬仗、善打硬仗。2006年完成市政府确定的实事、折子工程有33项,可以说件件都有很大难度。从平谷应急水源到昌平备用水源建设;从农业再生水灌区到六厂中水西送;从32万农民安全饮水到清洁小流域治理;从奥运水系治理到凉水河开始还清,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水务职工打了一场场硬仗、啃下一块块硬骨头。特别是南水北调建设,西四环直径5米的暗涵,在一不断路、二不断交通、三不扰民的情况下,确保了安全和质量,一年内全线贯通。
当然,敢打硬仗绝不是硬拼蛮干。我们在实战中讲战术、重节奏、精心谋划、缜密组织,从敢打到能打到善打,这是水务队伍成长的过程,是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作风磨练的过程。如果说2006年我们取得的工作成果是宝贵的,那么,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炼就善打硬仗的作风更为可贵。
第四,区域统筹、部门联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水务是全社会的水务,靠水务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联动不仅是市政府的要求,更是出色完成任务的客观需求。一年中,水务系统初步实现了四个联动:区域联动,与河北省建立节水工作联动,与山西、河北省建立统一调水联动;部门联动,与发改委、农委、市政、环保、园林、卫生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在立项投资、政策集成、资源整合、技术支持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区县联动,在实施水资源统一配置、水源地保护、南水北调拆迁、河道砂石禁采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内部联动,理顺自来水集团、排水集团、市政管理处业务关系,理清市、区县、流域、农村四级水务工作责任,协调建设、管理、技术各项工作层面的关系,切实提高水务建设管理水平。
二、水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006年水务建设管理成绩大,2007年的矛盾和挑战更大。我们要头脑清醒,透彻分析这些矛盾,以利于找准工作着力点,应对挑战,战而胜之。
一是连续八年干旱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保证首都水源安全压力加大。去年是连续第八个干旱年,全年降水448毫米,比多年平均少137毫米。1—5月仅降雨9毫米,为三十年来一遇的春旱,9月到现在,仅有一次小雪。2006年是55年来气温最高的一年。预测2007年气温还要增高,温室效应导致极端天气,洪涝、干旱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2008年上半年,南水北调才能引水到京。依靠当地水资源,确保首都供水安全,要坚持1年零3个月的时间,我们必须做好克服更大困难的准备。
二是城市河湖水质虽有很大改善,但与奥运要求还有差距。二道沟及亮马河、马草河、肖太后河等区管河道还没有全面治理;已经治理的凉水河、温榆河还没有达到环境水质标准;中心河湖的水质还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河湖和奥运周边水系用水量还需大幅度增加,这些工作关乎“绿色奥运”和“宜居城市”的建设,我们必须提早谋划,切不可误了大事。
三是新农村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农民安全饮水、清洁小流域建设任重道远。全市547条小流域,实现清洁小流域目标的还不到6%,3978个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仅占1/10,郊区还有30万农民水源没有完全达到安全标准,80万农民饮水设施老化。我们必须再接再厉,加快推进的步骤,扎扎实实进行新农村水务建设。
四是南水北调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地表拆迁任务虽已完成,但地下拆迁专线数量增加一倍,协调难度更大;西四环暗涵虽已基本贯通,施工安全、质量、技术真正高难的五棵松地铁站穿越工程还在后头;PCCP管制作安装技术虽已突破,西甘池、崇青隧洞PCCP管安装才是真正的难关。一年内,我们必须闯过这些难关,拿下主体工程,否则不能完成党和人民历史性的重托。这才是对我们能力的真正考验。
五是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水务基础数据统计还不够精确,建设、管理基本情况的掌握还不能做到及时明了,水务监管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工作联动机制也仅仅是“初级阶段”。
上述矛盾和问题我们都要抓紧解决。
三、2007年水务工作的思路和任务
2007年是筹办奥运决战之年,也是水务建设管理的决战之年。所谓决战,我理解有三层含义:一是明确工作范围,凡是奥运之前该办的、现阶段有条件办的水事,无论大小都要办,我们要更多地发现矛盾和问题,“发现问题是能力,揭露问题是党性,解决问题是政绩”;二是明确工作时限,任务一经确立,都要在奥运之前完成,完成的时限就是一年,一年决战,时不我待;三是明确工作标准:必须以确保奥运安全为标准,做到万无一失。我们水务系统还有一个特殊性,奥运会举办正值北京主汛期,我们不仅要确保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更要考虑到应对极端天气,确保排水畅通,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奥运赛事顺利举办。从现在起,各项水务工作都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为总体安全目标,解决矛盾,排除隐患;另一方面,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要作为奥运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和演练!
2007年水务工作总的要求是:紧密结合北京水情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统筹城乡,加快建设循环水务,以奥运安全为标准,确保首都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和迎汛安全。
2007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以清洁小流域治理,建设“引温入潮”工程为重点,确保首都水源安全
--建设20条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310平方公里。
--完成60个村污水、垃圾、农厕、河道、环境同步治理,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扩大密云水库上游河北省节水工程,重点完成白河上游3.5万亩“稻改旱”任务。
--加快实施温榆河生态治理规划,把提高水质作为工作目标。流域内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治理8个污水入河口,使温榆河水进一步还清。
--在确保水质的前提下建设“引温入潮”工程,建成膜技术水处理工程,建成13公里引水管线,年引水3000万方,力争七月份引水进入潮白河(二)以城市供水管网安全运行和农民饮水改造为重点,统筹城乡供水安全。
--扩大城市供水管网监测网络,提高管线隐患检测、排除和应急抢险能力,管网事故率下降5%。
--启动九厂、三厂、田村山水厂改扩建工作,提高城市供水能力。
--贯彻《北京市自建供水设施管理办法》,严格自备井监管,重点是生活供水自备井,实现水质定期监测,确保水质安全达标。
--再完成30万农民改水工程,基本解决农民饮水水源安全问题。
(三)完成城市河湖治理任务,确保水环境安全。
--加大城乡污水治理力度,建成城区五里坨、北苑等五座污水处理厂,实施原有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扩大污水处理新技术实验,稳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全力提高再生水水质。
--郊区再建成一批乡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乡村污水处理率提高10个百分点;加快新城污水管网建设,扩大管网覆盖,提高污水处理率。
--治理清河下段和二道沟等29公里河道,治理亮马河、马草河、肖太后河等区管河道,基本完成六环以内城市水系治理任务。
--实施城市河湖水质治理新举措,建设筒子河-北海-中南海水体循环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质。
--千方百计增加城市河湖用水,增加密云水库供水量,完成奥运中心区环境用水调度,强化河湖水环境管理,力争中心区水质再提高一步。
--加大城市河湖水质监测,完善实时监测系统,每季度向社会公布河湖水质。
(四)以集雨,再生水、中水利用为重点,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汛前建成雨水收集利用工程450处,增加集雨能力4000万方。
--扩大工业、农业利用再生水,增加社会中水用量,年利用再生水、中水4.8亿方,比去年增加1.2亿方。
--建成六厂中水西送工程,向西郊工业区供给中水3000万方;建成吴家村中水厂,向郑常庄电厂供给中水700万方;建成酒仙桥中水厂,向太阳宫电厂供给中水700万方。
--完成北小河中水厂建设,连同清河中水厂向奥运中心区供水,年利用中水1800万方,确保水质优良。
--建设节水农田10万亩,发展再生水灌溉10万亩。
--严格实施计划供水、定额管理,社会单位用水累进加价管理;向全社会推广节水模式,完成亦庄节水示范区建设,加大普及节水器具力度;全市万元GDP耗水下降6%以上。
(五)以保证城市安全运行,保证人民生命安全为目标,确保迎汛安全。
--消除城区22处积水隐患,汛前全部完成,加快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完成50公里雨污合流管线改造任务。消除排水管网安全隐患,提高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
--完善城区应急排水责任制,扩大应急抢险队伍,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培训演练。
--郊区进一步落实迎汛责任制,重点搞好泥石流易发区、采空区汛情预报、预警、群众安全转移措施,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提高汛期预警、预报能力,建立极端天气、雨情、汛情、险情、灾情信息实时播报机制。
(六)以实现通水条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为目标,完成南水北调建设任务。
--南水北调建设实行倒排工期管理,完成250条专项管线拆迁,完成西四环20公里成洞浇筑、103公里 PCCP管安装、13公里九厂配套管线,年底干线与配套工程完工,具备通水条件,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
(七)坚持建管并重,提高监管水平。
--切实纠正重建轻管的现象。建设管理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建成覆盖城乡的水源、供水、再生水(中水)、水环境和节约用水五项监管体系,包括:制定和完善监管法规、明确监管标准、健全监管队伍、加大执法力度。
--办好水务热线,随时倾听、高度关注社会对水务要求,以群众满意的标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务问题。
--完善监管手段。完善供水、排水、水环境、再生水和中水自动化监测系统,建成水资源配置系统,为加强监管提供技术保障。
--培训监管队伍。特别要重视农民管水员队伍培训,采取上门培训办法,总结农村管水、用水实际,收集基层水务鲜活事例,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业务、操作技能培训,使这支队伍素质尽快提高。
(八)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三个水平”。
--提高基础工作水平。这里明确提出,水务系统全体领导干部,特别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苦练基本功,提高基础工作水平,做到“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素质高、作风正”。这个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下功夫做到就不难。
--提高服务水平。水务是政府的公共服务部门,服务是水务的宗旨,管理是履行职责的手段。北京水务要为中央党政军首脑机关服务、为驻京中央单位服务、为市民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基层干部群众服务。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到位才能管理到位。要从水务实际出发,加强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解困服务。特别是收费管理,更要体现服务意识和水平。要用优质服务、便民服务、个性化服务推动各项水费收缴,用水水费收缴推动农村水资源费的征收--提高联动水平。水务要从五个方面完善联动机制:一是信息共享;二是标准统一;三是协调行动;四是资金集中;五是政策集成。水务将首先同农委、环保局等业务紧密相关的部门,完善“五统一”的联动机制。
同志们,面对2007年水务决战之年,我们的信念是:决战决胜。北京水务人十分清楚,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有多大、责任有多重,我们挺身担当。我们要振奋精神、排除万难、心无旁骛、再创实绩,向党的十七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