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循环水务
为举办高水平、有特色奥运会提供水安全保障
一、关于2007年水务建设管理情况
2007年是北京水务备战奥运决胜之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水务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对严重干旱缺水,保证了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和迎汛安全,圆满完成了水务建设管理任务。
全年工作取得十项重大成果:
1. 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确立循环水务工作思路。
北京水务局建立以来,全市水务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适合北京市情和水情特点的循环水务思路。对水资源紧缺、水资源保护、城乡安全供水、治河治污、生态水环境、建设节水型社会等一系列水务发展的矛盾和重大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探索确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成功举办了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系统总结了循环水务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得到社会各界以及中外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2.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确保水源安全。
今年是连续第九个干旱年,降水比多年平均减少15%,密云水库主汛期断流。坚持水资源严格保护和统一管理配置,密云水库在来水量剧减、供水量增加的情况下,蓄水量减亏七千万立方米,水质保持Ⅱ类;完成年度跨流域调水,官厅水库蓄水量恢复到去年水平,三家店水质保持饮用水源地标准。怀柔、张坊、平谷、昌平水源供水量稳定增加,首都水源安全可靠。
建设20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0平方公里;促进区域水资源统筹,完成白河、潮河流域上游10万亩“稻改旱”任务。
建设“引温入潮”工程,从温榆河向潮白河调水,补充潮白河水源。完成永定河湿地建设,永定河上段重现生态水景。
3. 城市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颁布卫生标准,供水质量全面提升。
启动第九水厂、第三水厂、田村山水厂技术改造,日供水能力提高到265万方。建立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体系,城市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颁布的106项卫生新标准。
城区平房院一户一表改造全面完成。改造老旧管线140公里,消除隐患10公里,管网事故率下降16%。
4. 完成30万农民饮水改造,农民饮水水源问题得到解决。
年内新建集中和联村水厂33座,单村水厂289座,解决30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2005年以来,解决129万农民安全用水问题,农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到79%,农民饮用水源安全问题已经解决。完善农民用水收费的管理机制,供水设施运行良好。
5. 各项节水措施形成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统筹法规、行政、经济、技术、工程等各项措施,节水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形成了一套适应北京水资源特点的节水管理体系。
农业用水全面计量管理,新建节水农田10万亩。设施农业全部实现滴灌、微灌。农业年用新水由过去的20亿方减少到10亿方。
调整产业结构,退出高耗水企业。全市关停、搬迁高耗水企业188家。每年完成节水技术改造30项,规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连续八年工业用水负增长。
社会单位用水严格定额管理,超定额累进加价,对年用水10万方的用水大户实时监控,严格执行超定额加价收费。
普及节水器具,公共场所普及率100%,城市家庭普及率85%。
雨水利用形成规模,年内全市建成478处雨水收集利用工程,雨水利用能力增加4000万立方米。
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节水先进典型。亦庄园区内企业完成节水技术改造,公共场所节水器具普及率100%,污水处理率100%,节水示范区基本建成。
全年用水34亿立方米,万元GDP水耗下降到38立方米左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6.“提高水质,扩大利用”,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取得新突破。
完成北小河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新建污水管道30公里,市区处理污水8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2%。
新建顺义污水处理厂,新城污水厂正常运行,处理率达到提高到72%。
郊区新建63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达到27%。
建成北小河、吴家村中水厂,中水日生产规模达到43.5万立方米,新建再生水管线60公里。
一热、华能、石景山、高井等热电厂全部使用再生水,工业年用再生水1.2亿立方米。
新发展再生水灌溉10万亩,农业年利用再生水达到2.3亿立方米。
完成奥运中心区中水利用工程、圆明园再生水利用工程,奥运湖、圆明园、小月河、南护城河等城市河湖使用再生水,环境年利用再生水1亿立方米。
市政和绿化年利用再生水3000万立方米。
全市年利用再生水共计4.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
7. 基本完成城市河湖治理,中心区、奥运湖水循环成功运行,城市水环境面貌一新。
完成清河下段、二道沟、北护城河东北城角河道综合治理,六环以内城市主干水系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巩固清河、凉水河治理成果,采取循环流动、生物生态技术修复水体、改善水质。
合理配置城市河湖环境用水,建成中南海—筒子河—北海水循环,中心区水质基本Ⅲ类。城市河湖水体水质明显好于往年。
完成潮白河水环境治理和十三陵水库环境整治工程年度任务,完成奥运赛区输水任务,水环境质量达到奥运要求。
8. 消除城市积水隐患,城市安全迎汛体系初步实现。
完成市区骨干河道治理,达到50年一遇排水标准。完成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改建主体工程和杨洼闸除险改建工程,提高了洪水管理能力。
完成马草河等20处积水点治理,改造了立交桥泵站。建立全市安全迎汛责任制、预案、应急抢险三大体系,注重汛前落实,注重提高实战能力。
9. 南水北调主干线基本贯通,辅线建设全面铺开,为调水进京奠定基础。
南水北调主干线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为明年四月冀水进京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成功突破了大规模拆迁、PCCP管制造安装、穿越五棵松地铁、穿越铁路、隧洞爆破及洞穿管安装等多处进度和技术难关,有的刷新了国内工程记录、有的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配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进度、安全、质量都在可控之内。
10. 水务公共管理服务进一步提高。
提高水务信息化水平,自来水、排水、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联网,重要数据实时监测,水资源管理日清月结。
建立市区供水管网漏失监测系统,安装监测仪3000多个,取得良好管理效果。
排水管网消除90项设施隐患,运行状况明显好转。
建立水质监测和向社会公告机制,每月公布河湖水质。
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工程安全、质量保障明显增强。
开展农民管水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完成中心城区水务管理体制工作试点,四级水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回顾这一年取得的工作成果,主要有四方面体会:
1. 科学决策是基础。水务局每年都有数十项重大决策,这些决策基本符合水务发展实际、基本实现不失误。之所以实现两个基本,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从北京的水情实际出发,抓住水务发展的主要矛盾;深入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程序做出决策。
2. 队伍建设是保证。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培养水务队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支想事、谋事、干事、成事的干部职工队伍。
3. 创新发展是动力。围绕水务中心任务,培育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应用先进技术,在水务建设管理领域取得了新突破,以创新破解难题,以创新促进发展。
4. 体制机制是保障。建立和完善四级水务管理体制,形成了部门联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督查管理机制、树立典型、表扬先进的激励机制,提高了水务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二、关于当前水务工作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2007年,北京水务建设管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些成果和宜居城市的标准和奥运会的要求仍有很大的距离,水务发展仍然面临着四方面矛盾和挑战:
1. 水资源紧缺形势依然严峻。连年干旱减少了水资源战略储备,上游来水急遽衰减,水库蓄水比上年减少,地下水位继续下降。明年虽可实现冀水到京,但举办奥运用水量大幅度增加,缺水仍是明年水务工作最大的挑战。
2.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责任重大。部分城市饮用水仍需靠自备井供给,郊区要完成70万农民改水,任务量加重一倍。南水北调水源对自来水净化能力也是一个考验。明年各国运动员和大批宾客汇聚北京,饮水安全必须万无一失。
3. 水环境管理、水质还清任务艰巨。六环以内的局部污水尚未完全治理,对城市河湖水华切不可掉以轻心,能否实现市内河道清水长流,这要看我们的能力。
4. 安全迎汛面临考验。极端天气肯定会发生,道路和排水管网、河湖水系的隐患还没有彻底排除,有的甚至还未发现。奥运开幕之时,北京正处在主汛期,历史上多次大水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保证奥运之年城市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安全责重如山。
三、关于2008年水务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008年是北京高水平、有特色奥运实现之年。北京水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发展循环水务,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确保首都的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迎汛安全。
2008年水务工作八项重点任务:
1. 增加供水保障能力,实现水源安全
--科学开源,恢复潮白河水源供水能力,日增加供水10万方。
--更新二厂、四厂水井,扩大张坊、昌平等水源供水能力,日增加供水10万方。
--完善密云、怀柔水库应急方案、备足各类应急物资、演练应急抢险队伍,严密监控水源,确保水源安全。
--以源头治污为重点,建设26条清洁小流域,完成60个村的污水治理和3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继续实施跨流域调水,实施上游地区“水改旱”工作。
2. 完善城乡供水体系,确保供水安全
--完成水源三厂、田村山水厂、九厂技术改造,满足南水北调水净化需求。
--以奥运场馆安全供水为中心,提高居民家庭供水水质为目标,强化水厂及管网供水能力为手段,进一步提高城市饮用水标准。
--完成70万农民饮水改造,郊区农民全部安全供水。
--严密监控城乡自备井供水水质,及时解决城市平房院及二次供水出现的问题。
3. 增加环境水量,营造城市良好水环境
--联调地表水、再生水、雨水,增加城市河湖水量。尽最大可能,保持城市河湖较高水位;尽最大可能,扩大蓄水河段、水面;尽最大可能,实现循环流动,保持良好水质。郊区河道也要千方百计增加水量,营造生态水景观。
--完成六环以内局部水污染治理,重点是奥运场馆周边地区。
--强化河湖管理,严密监控水质,严防水华发生,不允许出现垃圾、脏物污染河道、水面的情况。
--实施引温入潮二期工程,日引水达到20万方。
--实施东南郊水网治理,将北运河水西引,扩大循环利用。
4. 污水处理全面升级,优化再生水水质标准
--城区污水处理厂全面升级改造,加装臭氧装置,将城市再生水水质提高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完成高碑店污水厂改造主体工程。
--新城推进“一城一膜”工程,建成怀柔、平谷膜技术污水处理厂。
--新建及改扩建20处乡镇污水处理工程。
5. 加快重点节水项目建设
--发展农业节水灌溉10万亩,再生水灌区10万亩,再生水农业灌溉扩大到50万亩。
--扩大工业利用再生水,新建热电厂全面利用中水。改造通惠排干,将再生水引入亦庄开发区。
--大力推进再生水环境利用、再生水绿化利用,力争在大面积绿化利用再生水方面打开局面。
--为3万户城市低保户免费安装节水器具。
--完成雨洪利用工程350项,以公园、广场雨水收集为重点,城区完成200处,郊区150处,力争实现一村一蓄。
6. 保障迎汛安全,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城市正常运行
--汛前对市区泵站、排水管网全面排查,力争彻底排除隐患。
--完善迎汛预案,提高预报、预警能力。
--建立三项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一是城市应急排水保障机制;二是危旧房报险、抢修和安全避险保障机制;三是泥石流和采空区预报、预警,群众安全转移保障机制。
--建成12支快速抢险机动队,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应急抢险排水能力。
7. 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实现冀水进京
--完成南水北调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建设,3月份具备通水条件,力争4月冀水进京。
--做好南水北调工程设施管理和运行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供水安全。
8. 提高水务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深化循环水务发展
--依法行政,从严管理,以职责到位、效果优良、确保安全、群众满意为标准,切实把水务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公共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进一步提高水务信息化水平,扩大重点部位实时监测范围。改进信息收集、传输手段,提高信息联网、资源共享水平。
--加强与环保部门的联动,强化水质监测,特别是加强供水水源、城市河湖水质和出境水质监测,定期公布河湖水质。
--改进与城市执法部门联动工作,强化水务执法监管。重点实施对污染水源、排放污水、浪费水、盗采砂石的检查监督,加大处罚力度。要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寓执法于服务之中。
--市、区两级水务热线,供水、排水业务热线,对社会的各种举报、报险、求助信息要快速反应、认真处理、务求结果,并及时反馈、负责到底,切实提高水务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008年的各项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建设要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坚强的保障。
一是政治保障: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于全年始终。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干部职工,激发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我们的工作激情、斗志和智慧。
二是思想保障。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领会,提高贯彻的自觉性。坚持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坚定地走循环水务之路,再攻克一批水务发展难题,创建一批让党、人民和我们自己都满意的业绩。
三是组织保障。要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锻炼干部,建设一支素质能力高的干部队伍。有了好干部,不愁好职工。我们要靠干部身先士卒、言传身教,带出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职工队伍。
四是作风保障。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科学决策,严密组织,务求落实。
五是纪律保障。水务干部,上一级要为下一级做出榜样,懂规矩、重纪律、勤政廉政。建设阳光水务,确保资金、工程、干部三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