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市水务局工作总结

日期:2010-03-01 00:00:00    来源:北京市水务局网站

字号:        

凝心聚力 团结拼搏
建设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北京水务
——2010年北京市水务工作会议报告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 程 静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2009年水务工作,部署2010年水务建设运行管理任务。下面,我代表北京市水务局做工作报告。

  一、2009年的工作回顾

  2009年是北京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的一年。北京水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水务建设运行管理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和迎汛安全的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落实“三保”成效显著

  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水务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水务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落实快、开工建设早、资金投入大。在市发改委等部门的积极促进和绿色通道政策支持下,第一季度将全年64个项目基本确定,落实市投水务基本建设资金37.7亿元,是上年的3.5倍。南水北调市内配套、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北运河水系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水务工程项目,对拉动内需、促进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去年是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第一年,各区县统筹财政资金,以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起来”工程、农业节水灌溉、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郊区河道整治等内容为重点,确定水务建设项目,支持水务设施运行管理,落实转移支付资金和区县自筹资金20亿元,区县水务投资力度加大。
  年内还落实财政水务专项资金16.8亿元,保障了水务管理稳定运行。加大对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把钱用在当用之处,充分发挥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国庆保障万无一失

  新中国60周年庆典,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水务系统职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做好国庆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国庆庆典筹办和举办期间,全系统职工提前准备、严密组织、连续奋战,确保了全市水务设施运行平稳,城乡水环境清洁优美,水务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水源地和水厂严密布控,严防死守。水源和供水管理单位同武警、公安、属地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借鉴奥运经验,增加值守人员,对取水口、进入水源地路口、自来水厂等重要结点,实行严格的责任管理、封闭管理,对出厂水、管网水加密检测,形成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管理体系。同时利用生物预警和在线监控系统加强了水质监测预警。
  二是重点区域供排水设施严格管护。为阅兵村提供专项水务保障,改造了长安街50年以上的供水管线,对重点保障区域内的管线、闸门进行风险评估,组建了警戒区保障队伍,严格管护。排水管理坚持高标准,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准备、早落实,形成了严密的保障组织管理系统,制订了周密的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成“排水管网设施监控系统”,对核心区域地下管网的连接点进行反恐监控,确保排水设施安全运行。
  三是维护清洁优美的水环境。城市水环境管理标准到位、责任到位、监管到位,实行全天候巡查,随时维护,保持水面清洁。合理调度水源,补充河湖水量,重点水域采用曝气措施,促进水体循环流动。为保证天安门前玉带河水体清洁,及时调整补水水源改善水质。国庆期间,城市中心区及重要地区河湖水质清洁达标。
  四是严格管理确保安全迎汛。对积水点实行挂账督办,完成知春桥、首都机场滑行东桥、万泉河桥、红领巾桥等重点积水点治理。将奥运期间形成的安全迎汛六项联动机制固化、常态化,组织对涉及60周年庆典活动广场、道路等重点部位隐患排查,3000多名人员进行盯守,防汛应急保障全部到位。防汛管理延长国庆节后,实现了与气象、交通、交管、属地政府以及抢险队伍的实时联动,有效处置了道路积滞水,确保了安全度汛。

  (三)统筹保障用水安全

  2009年北京在持续干旱后再遇枯水年,全年降水448毫米,比多年平均减少23%,可利用水资源量大幅度衰减,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应对水资源紧缺困难,全市统筹水资源配置,实施境内外调水,稳定水源地开采,强化用水管理,促进用水结构调整,保障了大旱之年的水安全。
  一是优化水源配置,化解水源风险。完成张坊水源地配套工程,新建潮白河、怀河应急水源,应急水源稳定开采,年内供水2.8亿立方米。实施跨省市水资源合作,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成功地从河北黄璧庄、王快等水库向北京应急输水,年内收水2.64亿立方米;从河北洋河、云州等水库向北京输水2000多万立方米。境内白河堡等水库向密云水库调水8000万立方米。全市再生水稳定生产供应,清河二期、卢沟桥等再生水厂建设全面启动,完成门头沟再生水厂建设,延庆再生水厂投入使用,市区新建再生水管线25公里。全市年利用再生水6.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5000万立方米。再生水已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8%,连续两年超过地表水用水量,成为本市稳定可靠的新水源。
  二是成功应对用水高峰,保证供水安全运行。去年夏季持续高温,城区用水快速增长,自来水供水连续高位运行。7月3日城区自来水供水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78.8万立方米,与上年同比增加13%。落实市领导“认真组织、精细安排、对策得当、保障供水”的指示,水务局认真分析高峰原因,及时通报情况,合理调度水源,指导供水企业做好夏季供水高峰保障工作。自来水集团每天进行综合会商,调整调度方案,加强监测巡视,平稳度过了夏季高峰用水期。
  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供水体系。南水北调重点配套设施大宁水库改造和南干渠等工程开工建设。郊区加强供水设施管理,启动村镇供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落实管理制度和建设供水监控管理中心,进一步提高村镇供水管理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供水一户一表及管网改造工程,改造管网5000公里,安装入户水表25万块,推进村镇供水向计量化、集约化迈进。
  四是不断强化节水管理,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对3万家社会用水单位强化监管,压减计划用水指标4900万立方米。对重点用水单位逐月考核,实行超量用水预警管理,累计发出预警2.5万户次。工业扶持节水型优势产业发展,淘汰50家高耗水企业。农业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8,居全国前列。城区新建100个节水型单位和66个节水型小区,城区已累计建成节水型单位和小区近3000个。推进节水社会化管理,和团市委及有关媒体联合启动了为时三年的“人人参与 节水北京”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配合市发改委推进水价改革,平稳地进行了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调整。
  去年全市用水35.4亿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GDP水耗由上年的35.7立方米下降到33.1立方米,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

  (四)改善环境服务发展

  一是加强水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郊区是首都发展的战略新区,也是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水源保护力度,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产业融合。年内新建生态清洁小流域52条,面积575平方公里。全市已累计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128条,面积1592平方公里。山区640个村实现整村治污。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支撑了沟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增加了农民收入。治理后的小流域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及以上标准。
  二是加快城乡结合部水务设施配套。配合城乡结合部改造,加快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实现防洪、供排水和水环境综合配套。完成了朝阳大望京村、马泉营村,海淀北坞村、八家村、六郎庄村,丰台南苑村、万泉寺等村庄的水环境整治工作。大望京村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完善了水务基础设施,整治了村内环境,完成望京沟的生态治理,连通了坝河、北小河等水系,增添了环境水面。
  三是水污染治理全面提速。去年9月,北苑污水处理厂建成试运行,解决了北苑地区多年来污水直排,污染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垡头、东坝污水处理厂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定福庄至高碑店污水调水工程取得明显进展。北七家、南口、天堂河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2.5万立方米。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86处,其中涉及民俗旅游村和水源地村庄124个,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000立方米。去年全市处理污水10.88亿立方米,消减COD40万吨,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4%,郊区达到51%,比上年分别提高了1%和3%。污泥处理处置也取得新突破,清河污泥热干化项目和北京水泥厂污泥处置项目投入运行,污泥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达到1600吨。
  四是北运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为区域发展夯实基础。北运河流域服务着全市70%的人口,拥有全市80%的经济总量,承担着中心城区90%的排水任务。北运河综合治理在全市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也是市人大重点督办的议案。按照治理目标和任务,将流域内城市发展、产业调整、新农村建设、水环境改善统一纳入流域治理规划。各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落实治理责任,政策集成,共同推进,年内完成了昌平区半壁店沟、海淀金河和北长河等12条45公里河道生态治理;建成朝阳马泉营、通州运河等6处生态湿地,形成220万平方米水面,为通州新城建设打下了水环境基础。
  把流域治理和管理结合起来,加强对流域内各责任单位的目标考核,确定了28个考核断面,建立了区县出境断面考核公示机制。去年榆林庄闸出市境断面COD平均值由上年的52毫克/升下降到45毫克/升,超过了预期目标值,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市人大十三届常委会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夏占义副市长代表市政府所做的关于北运河水系综合治理议案的办理报告。

  (五)依法行政强化管理

  一是增强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水务在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最前沿,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全市水务系统落实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断规范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年内受理涉水行政许可事项2265件,全部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办理效率提高15%。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66件,受理政风行风热线、水务热线10000多件,做到及时办理,服务到位,群众满意。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按照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水务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颁布实施,“污泥处理处置和循环利用政策”、“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村镇供水管理指导意见”等一批与法规配套的行政规章、制度标准、规范规程相继出台,有效促进了水务规范化、社会化管理。
  三是加强基础工作,服务科学决策。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水务与全市发展的战略问题,及时组织编制《2014年南水北调通水前水源配置方案》、《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规划》,三个文件已经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开始实施。组织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生态服务价值、水资源经济社会评价指标等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的重大问题专项研究,召开了“2009北京水战略研讨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认真参与并给予充分肯定,对服务水务科学决策起到重要作用。
  四是提高能力素质,促进事业发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增强了水务系统职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按照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分析查找并解决突出问题的思路,认真落实整改措施,扎实推进作风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了市属水管单位调整职能和经费形式等一批困扰水务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扎实推进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共落实移民接收村扶持项目829项,年内发放扶助资金7783万元。农民管水员管理更加规范,在乡村水务设施管护和节水、管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务系统服务社会的公益职能得到强化,管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确定的全部44项整改落实项目,应在年内完成的35项已经全部按时完成,今明两年要求完成的9项也已完成年度任务。
一年来,水务工作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在涉水政务、事务、业务领域都取得了明显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周密部署的结果,是建设部、水利部、环保部等部委理解支持、全力帮助的结果,是市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协调联动、合作共赢的结果,是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全市水务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北京市水务局向各位领导、社会各界对水务工作的支持与帮助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水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年前召开的市委十届七次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北京发展做了新定位,确立了新目标。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以世界城市这一高端形态谋划北京未来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战略。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水平推进新时期北京水务发展,在北京水务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北京水务发展有着良好的环境:一是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水务发展的大政方针。要求全力应对水资源紧缺难题,在南水北调引水到京前,立足自身,加快应急水源地建设,加快现有水厂挖潜改造,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充分挖掘水资源保障潜力。二是按照世界城市的新定位,北京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种着眼于建设高端、高效、
高辐射力的新产业体系,为调整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找到了新空间。三是首都北京将在发展中更加开放,自身发展的能力更加强劲,北京水务发展也必将会得到更多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支持,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务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对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认识还不充分,特别是对建设世界城市与水务发展关系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要更加准确地把握世界城市战略的内涵和要求,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切实可行的方法推进水务事业科学发展,使北京水务的支撑保障能力与世界城市相适应。二是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我们从战略上谋划首都水资源安全保障,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建设更高标准的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三是水务保障能力依然薄弱。北京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需要按照世界城市的要求,下大力量提高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水务设施能力,完善供水、排水、防洪和水环境体系。四是水务社会化管理依然滞后。要依靠制度建设、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进水务社会化进程,要吸引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引导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共同维护水安全,促进水务向高端发展。
  水务面临的矛盾有着源于自然条件、发展方式选择和自身能力建设的复杂背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在迎接挑战、破解难题中实现北京水务事业的新发展。
  一是要大背景站位。要在首都发展大局中确立水务的地位,充分认识水务的基础性、公益性、社会性,做好水务的基础支撑和服务保障。水务发展一定要服从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的大目标,北京经济的增长点到哪,水务就服务到哪;城市发展的增长空间到哪,水务就保障到哪。水务基础设施要超前建设,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要跟进实施,节水型社会要同步建设。
  二是要大统筹谋划。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推动水务工作,城区、新城和村镇的供水、排水、治水、节水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同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大力量解决当前的困难,又要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水务要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前谋划,合理布局。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要为大统筹谋划打好基础。
  三是要大社会推动。水资源是城市的命脉,水务设施是城市的基础,水务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水务要更自觉地服务社会,也要学会更自觉地组织、动员、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使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要素向水务有序流动,共同推进水务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联调推进。要总结、推广、强化已有的部门联动机制,发展与各部门和区县政府形成的协调配合机制,共同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同时,更多地争取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市的支持,在跨省市调水、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等领域形成更广泛的合作,共同营造首都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三、2010年水务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市委、市政府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首都科学发展宏伟蓝图,加快世界城市建设的奋进之年。
  今年水务工作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快“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建设,突出“一个重心”、展开“两条主线”,提高综合能力,确保水务安全。

  (一)突出“一个重心”,统筹配置水源

  积极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旱情最严重的干旱挑战,按照“立足自身、深度挖潜、争取外援、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大开源节流力度,保证城乡用水安全。
  全力落实四项水源保障措施,系统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一是实施境内开源。通过现有设备改造和挖潜,八厂水源地由现状日取水23万立方米恢复到30万立方米。对水源九厂回流水增加膜处理工艺,提高城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7万立方米。采取续采改造措施,稳定应急水源地取水量不衰减。加快城市自备井改造,推动200眼自备井水质改善工程,提高城市供水保障率。
  二是做好境外调水。加强区域水资源合作,在水利部的支持下,继续实施从河北四座水库向北京应急输水;继续实施上游稻改旱,减少上游地区灌溉水量;创造条件,力争从上游册田等水库向北京集中输水;加紧做好引黄济京、海水淡化等战略水源的前期工作。
  三是扩大利用再生水。增加再生水生产能力,加快配套管线建设,扩大河道景观用水和市政杂用,完善再生水灌区配套,年利用再生水增加到6.8亿立方米。
  四是回补地下水。启动建设北运河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将北运河河水深度处理后调至潮白河流域,稳定密怀顺水源地供水能力。

  坚决落实四项节水措施,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
  节水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战略,也是应对当前水源紧缺的关键措施。要继续坚持“向观念要水、向科技要水、向机制要水”的节水工作方针,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节水型社会创建的各项任务,年内万元GDP水耗再降4%。
  一是将节水任务按行业和地区分解,实行责任制考核和绩效管理。压缩社会单位用水计划指标7000万立方米,压缩临时用水指标20%。
  二是实行需水管理,严把效率关。以效率促进用水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继续退出“三高”企业40家,农业新增、改善都市型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
  三是强化节水管理。逐步将改变用水性质的农业机井纳入节水计划管理。落实“洗车行业用水管理要求”,促进使用再生水和循环水设施。推广施工工地再生水降尘、绿地再生水灌溉措施,减少新水用量。配合市有关部门,开展阶梯式水价试点。
  四是修订《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细化节水奖惩措施,增强可操作性,促进依法管理。对偷水、拖欠水费、浪费用水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法,影响较大的在媒体上曝光。

  (二)展开“两条主线”,全面推进永定河、北运河流域生态治理

  服务水岸经济带发展,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扎实起步。永定河水岸经济是全市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三件大事之一,也是拉动西南五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新引擎。今年重点启动建设湖泊湿地等工程:一是建设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四座溪流串联湖泊和循环管线工程;二是营造丰台园博园、石景山南大荒两处湿地;三是对房山小清河城市段实施生态治理。永定河主河道内形成有水有绿的新景观,17.8公里城市段将形成水面积350公顷、绿化面积1350公顷。以河流治理驱动永定河水岸经济带快速发展。
  继续推进北运河流域综合治理。落实聚焦通州新城部署,建设高标准的水务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开工建设通州河东、永乐店、海淀稻香湖等再生水厂,建成海淀翠湖再生水厂;二是建设通州、大兴、昌平3座滨河森林公园;三是建成引温入潮二期工程,年调水7000万立方米;四是新增110万平方米湿地,提升通州和顺义新城水环境质量。

  (三)建设重点工程,增强保障能力

  下大力量改变本市水务设施建设滞后、保障能力不足的现状。落实市委、市政府“聚集发展重点、加大领导力度、推动资源整合、破解发展难题”要求,结合新城建设、城南行动计划、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改造、三海子郊野公园建设等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水务基础设施,提高水务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
  一是建设一批重点水厂。加快建设南干渠、大宁调蓄水库等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推动第十水厂、郭公庄水厂建设,启动东干渠工程和东水西调扩能改造。
  二是建设一批再生水厂。完成卢沟桥再生水厂建设,加快清河、北小河二期、酒仙桥、吴家村再生水厂建设,启动高碑店、小红门再生水厂建设,同步配套再生水管线,确保用三年时间完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开工建设垡头、东坝、黄村、沙河等污水处理厂,完成定福庄至高碑店污水调水工程,城乡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5%和52%。
  三是改造一批供排水管网。重点做好保障性住房管线建设和轨道交通建设等民生工程的配合,启动城南地区、重点功能区供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年内改造供水管网200公里、排水管网80公里。
  四是治理一批中小河道。结合城乡结合部和南部地区发展,按照生态治河的标准,年内推进治理龙道河、马草河、大石河等19条区县河道,改善城乡结合部和郊区的水环境。
五是建设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以水源保护和服务三农为目标,推进山区生态建设。年内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3条,面积310平方公里。继续推进建后管护,巩固治理成果,服务沟域经济发展。

  (四)加强水务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要进一步提高水务服务能力和社会化管理水平。水务是服务社会的公益事业,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靠设施建设和制度管理,不断强化水务服务功能,满足城乡发展对供水、排水、水环境、安全度汛的基本需求。
  一是推进水务立法,促进依法管理。做好修改《北京市城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的前期工作。不断完善以规章、规划、标准、规程、导则等为框架的水务管理制度体系,集中力量实施取水许可、排水许可、用水超定额加价管理等水管理相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促进水务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安全迎汛管理。进一步完善责任制和联动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安全迎汛的责任,落实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提高设施保障能力,存在隐患,能力不足的设施限期改造,挂账督察。进一步开展流域和区域防灾体系建设,实现“不垮坝、不倒闸、不断路、不塌房、不死人”的目标。
  三是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供水监管,制定供水高峰预警机制,建立供水企业服务评估标准体系和覆盖城乡的供水安全运行体系。进一步加强排水和再生水运行监管,确保出水达标,促进完成COD减排任务。进一步加强对水源和水环境的监管,保护地表、地下水源,促进改善水库、河流、湖泊水质。进一步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督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确保水工程安全。
  四是强化水务管理公益职能。完成好市属水管单位职能和经费形式调整工作,强化水管单位水资源管理和流域管理职能。加快推进水务事业单位和区县水务事业单位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强化基层水管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能。以队伍的改革发展带动水务事业的发展,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继续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强化扶持项目监督管理,充分发挥项目效益。
  五是高标准编制“十二五”水务规划。按照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目标,结合水务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以新思路、新视野,完成“十二五”水务规划。同时做好通州新城、丽泽商务区、昌平区未来科技城等重点区域水务综合规划。
  同志们,今年的水务工作已经明确。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必须心无旁骛、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振奋精神,拼搏进取,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在水务发展中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打硬仗,敢于处理和解决复杂问题和矛盾。要在完成今年水务建设运行管理任务中,不断提高各级组织和干部队伍艰苦奋斗的能力、敢打必胜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共同创造出北京水务新的辉煌!水务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以水务科学发展的成果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