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云水库1号站 池鹭
种名:池鹭
俗称: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沼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鹈形目
科:鹭科 属:池鹭属
形态特征:池鹭夏羽头、头侧、长的羽冠、颈和前胸与胸侧粟红色,羽端呈分枝状;冠羽甚长,一直延伸到背部,背、扁部羽毛也甚长,呈披针形,颜色蓝黑色,一直延伸到尾;尾短,圆形,颜色为白色。颏、喉白色,前颈有一条白线,从下嘴下面一直沿前颈向下延伸。下颈有长的栗褐色丝状羽悬垂于胸。腹、两胁、腋羽、翼下覆羽和尾下覆羽以及两翅全为白色。冬羽头顶白色而具密集的褐色条纹,颈淡皮黄白色而具厚密的褐色条纹,背和肩羽较夏羽为短,颜色为暗黄褐色,胸为淡皮黄白色而具密集粗状的褐色条纹,其余似夏羽。
栖息环境:通常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等水域,有时也见于水域附近的竹林和树上,分布达海拔280-1300米。
分布: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
生活习性: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性较大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夜鹭、白鹭、牛背鹭等一起组成巢群,在竹林、杉林等林木的顶处营巢。性不甚畏人。白昼或展昏活动。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繁殖方式:繁殖期3-7月,营巢于水域附近高大树木的树梢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牛背鹭在一起营巢。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每窝产卵2-5枚,卵为蓝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卵的大小为37-49×28-31毫米,平均为38.9× 29.6毫米.成鸟以鱼类、蛙、昆虫哺育幼雏。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2项)。
补充: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为夏候鸟;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为夏候鸟、留鸟;台湾为旅鸟。
-
密云水库1号站 池鹭
种名:池鹭
俗称: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沼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鹈形目
科:鹭科 属:池鹭属
形态特征:池鹭夏羽头、头侧、长的羽冠、颈和前胸与胸侧粟红色,羽端呈分枝状;冠羽甚长,一直延伸到背部,背、扁部羽毛也甚长,呈披针形,颜色蓝黑色,一直延伸到尾;尾短,圆形,颜色为白色。颏、喉白色,前颈有一条白线,从下嘴下面一直沿前颈向下延伸。下颈有长的栗褐色丝状羽悬垂于胸。腹、两胁、腋羽、翼下覆羽和尾下覆羽以及两翅全为白色。冬羽头顶白色而具密集的褐色条纹,颈淡皮黄白色而具厚密的褐色条纹,背和肩羽较夏羽为短,颜色为暗黄褐色,胸为淡皮黄白色而具密集粗状的褐色条纹,其余似夏羽。
栖息环境:通常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等水域,有时也见于水域附近的竹林和树上,分布达海拔280-1300米。
分布: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
生活习性: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性较大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夜鹭、白鹭、牛背鹭等一起组成巢群,在竹林、杉林等林木的顶处营巢。性不甚畏人。白昼或展昏活动。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繁殖方式:繁殖期3-7月,营巢于水域附近高大树木的树梢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牛背鹭在一起营巢。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每窝产卵2-5枚,卵为蓝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卵的大小为37-49×28-31毫米,平均为38.9× 29.6毫米.成鸟以鱼类、蛙、昆虫哺育幼雏。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2项)。
补充: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为夏候鸟;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为夏候鸟、留鸟;台湾为旅鸟。
-
六渡站 苍鹭
种名:苍鹭
俗称:灰鹳、青庄、灰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鹭属
形态特征:苍鹭雄鸟头顶中央和颈白色,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羽冠为4根细长的羽毛形成,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状若辫子,颜色为黑色,前颈中部有2-3列纵行黑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
分布: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生活习性:成对和成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大群,有时亦与白鹭混群。常单独的涉水于水边浅水处,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常以一脚站立,另一脚缩于腹下,站立可达数小时之久而不动。飞行时两翼鼓动缓慢,颈缩成‘Z’字形,两脚向后伸直。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大的树上休息。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4-6月。繁殖开始前雌雄亲鸟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环境开阔、且有芦苇、水草或附近有树木的浅水水域和沼泽地上。营巢在水域附近的树上或芦苇与水草丛中。多成小群集中营群巢。有时一棵树上有巢数对至十多对。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补充:2015年3月9日,摄影师乔纳森在英格兰肯特郡谢佩岛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照片上显示了一只黄鼠狼尝试攻击体形远大于它的苍鹭,一直捉着苍鹭的大嘴。苍鹭不断地试图甩开它,但黄鼠狼一直纠缠不放。最终苍鹭带同捉着它嘴巴的黄鼠狼来到河边,将其活活淹死后吃掉。
-
六渡站 白鹭
种名:白鹭
俗称:小白鹭、白鹭鸶、白翎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白鹭属
形态特征:大白鹭:体大羽长,体长约90厘米,是白鹭属中体型较大者,夏羽的成鸟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头有短小羽冠;中白鹭: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鲜黄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小白鹭:体态纤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鸟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虹膜黄色;脸的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黑色,嘴裂处及下嘴基部淡角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
分布:白鹭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各地和海南岛,在中部地区多为候鸟,南方大多为留鸟。
生活习性: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营巢于近海岸的岛屿和海岸悬岩处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树杈之间。喜欢成群地在一起营巢,有人曾经在一块仅有大约20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竟发现了14个巢,而且在相邻的一块仅有10多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还有11个巢,每个巢之间的距离仅为14-76厘米。巢的形状为浅碟形,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以枯草茎和草叶构成。
保护现状:大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中白鹭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小白鹭是鹭类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句简称为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黄嘴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是国际濒危物种。
补充:中国拥有鹭科鸟禽20种,其中以白鹭属的最为珍贵。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三多桥村,有全国第一个白鹭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各种鹭类2万多只。在江苏仪征市枣林湾也分布有白鹭。三峡大坝蓄水后成为水鸟白鹭的重要栖息地,这使白鹭在中国的分布发生重大变化。使这里成为观鸟胜地之一。
-
密云水库1号站 白鹭
种名:白鹭
俗称:小白鹭、白鹭鸶、白翎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白鹭属
形态特征:大白鹭:体大羽长,体长约90厘米,是白鹭属中体型较大者,夏羽的成鸟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头有短小羽冠;中白鹭: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鲜黄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小白鹭:体态纤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鸟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虹膜黄色;脸的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黑色,嘴裂处及下嘴基部淡角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
分布:白鹭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各地和海南岛,在中部地区多为候鸟,南方大多为留鸟。
生活习性: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营巢于近海岸的岛屿和海岸悬岩处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树杈之间。喜欢成群地在一起营巢,有人曾经在一块仅有大约20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竟发现了14个巢,而且在相邻的一块仅有10多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还有11个巢,每个巢之间的距离仅为14-76厘米。巢的形状为浅碟形,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以枯草茎和草叶构成。
保护现状:大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中白鹭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小白鹭是鹭类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句简称为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黄嘴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是国际濒危物种。
补充:中国拥有鹭科鸟禽20种,其中以白鹭属的最为珍贵。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三多桥村,有全国第一个白鹭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各种鹭类2万多只。在江苏仪征市枣林湾也分布有白鹭。三峡大坝蓄水后成为水鸟白鹭的重要栖息地,这使白鹭在中国的分布发生重大变化。使这里成为观鸟胜地之一。
-
密云水库1号站 牛背鹭
暂无介绍
-
密云水库1号站 牛背鹭
暂无介绍
-
六渡站 绿头鸭
种名:绿头鸭
俗称:大绿头、大红腿鸭、官鸭、对鸭、大麻鸭、青边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鸭属
形态特征:绿头鸭雄鸟头、颈绿色,具辉亮的金属光泽。颈基有一白色领环。上背和两肩褐色,密杂以灰白色波状细斑,羽缘棕黄色;下背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绒黑色,微具绿色光泽。中央两对尾羽黑色,向上卷曲成钩状,外侧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羽缘,最外侧尾羽大都灰白色。两翅灰褐色,翼镜呈金属紫蓝色,其前后缘各有一条绒黑色窄纹和白色宽边。颏近黑色,上胸浓栗色,具浅棕色羽缘;下胸和两胁灰白色,杂以细密的暗褐色波状纹。腹部淡色,亦密布暗褐色波状细斑。尾下覆羽绒黑色。
栖息环境:绿头鸭主要栖息于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泽等水域中;冬季和迁徙期间也出现于开阔的湖泊、水库、江河、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泽和草地。
分布: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北部温带水域。越冬在欧洲、亚洲南部、北非和中美洲一带。
生活习性:绿头鸭具有控制大脑部分保持睡眠、部分保持清醒状态的习性。即绿头鸭在睡眠中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科学家所发现的动物可对睡眠状态进行控制的首例证据。科学家们指出,绿头鸭等鸟类所具备的半睡半醒习性,可帮助它们在危险的环境中逃脱其他动物的捕食。
繁殖方式:1月末2月初即见有求偶行为,3月中、下旬大都已经结合成对,繁殖期4-6月。营巢于湖泊、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岸边草丛中地上或倒木下的凹坑处,也在蒲草和芦苇滩上、河岸岩石上、大树的树权间和农民的苞米楼上营巢,营巢环境极为多样。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补充:绿头鸭有一种特殊的野味香,被视为野味上品。它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其肉甘凉、无毒、补中益气、平胃消食,除十二种虫。身上有诸小热疮,年久不愈者,但多食之,即愈,治热毒风及恶疮疗,杀腹脏一切虫,治水肿。血主治解挑生蛊毒,热饭探吐。绿头鸭的营养成分比家鸭高,如其水分含量比家鸭低得多,粗蛋白含量则高于家鸭。
-
六渡站 黑鹳
种名:黑鹳
俗称:黑老鹳、乌鹳、锅鹳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鹳科 属:鹳属
形态特征:黑鹳两性相似。成鸟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鼻孔小,呈裂缝状。第2和第4枚初级飞羽外翈有缺刻。尾较圆,尾羽12枚。脚甚长,胫下部裸出,前趾基部间具蹼,爪钝而短。头、颈、上体和上胸黑色,颈具辉亮的绿色光泽。背、肩和翅具紫色和青铜色光泽,胸亦有紫色和绿色光泽。
栖息环境:繁殖期间栖息在偏僻而无干扰的开阔森林及森林河谷与森林沼泽地带,也常出现在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岸和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和草地。
分布:山河大漠间的隐者. 黑鹳在中国的珍稀程度并不亚于大熊猫,每年雏鸟的孵化都牵动着众多黑鹳粉丝们的心。这种体态优美的大鸟有着超强的飞行迁徙能力,虽然在欧、亚、非大陆都有分布,但近十多年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生活习性:性孤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有时也成小群活动和飞翔。白天活动,晚上多成群栖息在水边沙滩或水中沙洲上。不善鸣叫,活动时悄然无声。性机警而胆小,听觉、视觉均很发达,当人还离得很远时就凌空飞起,故人难于接近。在地面起飞时需要先在地面奔跑一段距离,用力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上升力后才能飞起,善飞行,能在浓密的树枝间飞翔前进,飞翔时头颈向前伸直,两脚并拢,远远伸出于尾后。
繁殖方式: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在中国的营巢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即森林、荒原和荒山。森林可以是平原森林也或许是山地森林,但多是离人类较远、干扰小的原始森林或成熟森林。通常营巢在森林中河流两岸的悬岩峭壁上。
保护现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补充:黑鹳是一种迁徙鸟,但在西班牙大部分留居,仅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扩散,主要做局部的高度运动;繁殖在欧洲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到非洲越冬,其中少数在西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在西古北区和东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地中海东端迁往非洲越冬;在西亚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印度越冬;而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中国长江以南越冬;迁徙时常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
-
密云水库1号站 白鹭
种名:白鹭
俗称:小白鹭、白鹭鸶、白翎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白鹭属
形态特征:大白鹭:体大羽长,体长约90厘米,是白鹭属中体型较大者,夏羽的成鸟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头有短小羽冠;中白鹭: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鲜黄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小白鹭:体态纤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鸟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虹膜黄色;脸的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黑色,嘴裂处及下嘴基部淡角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
分布:白鹭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各地和海南岛,在中部地区多为候鸟,南方大多为留鸟。
生活习性: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营巢于近海岸的岛屿和海岸悬岩处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树杈之间。喜欢成群地在一起营巢,有人曾经在一块仅有大约20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竟发现了14个巢,而且在相邻的一块仅有10多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还有11个巢,每个巢之间的距离仅为14-76厘米。巢的形状为浅碟形,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以枯草茎和草叶构成。
保护现状:大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中白鹭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小白鹭是鹭类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句简称为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黄嘴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是国际濒危物种。
补充:中国拥有鹭科鸟禽20种,其中以白鹭属的最为珍贵。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三多桥村,有全国第一个白鹭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各种鹭类2万多只。在江苏仪征市枣林湾也分布有白鹭。三峡大坝蓄水后成为水鸟白鹭的重要栖息地,这使白鹭在中国的分布发生重大变化。使这里成为观鸟胜地之一。
-
密云水库1号站 普通鸬鹚
种名:普通鸬鹚
俗称:黑鱼郎、水老鸦、鱼鹰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鲣鸟目
科:鸬鹚科 属:鸬鹚属
形态特征:普通鸬鹚夏羽头、颈和羽冠黑色,具紫绿色金属光泽,并杂有白色丝状细羽;上体黑色;两肩、背和翅覆羽铜褐色并具金属光泽;羽缘暗铜蓝色;尾圆形、尾羽14枚,灰黑色,羽干基部灰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褐色,缀绿色金属光泽;颊、颏和上喉白色,形成一半环状,后缘沾棕褐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亦常停栖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翼。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
分布: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北美。从北美东北海岸和格陵兰岛西部到冰岛、法罗群岛、英伦三岛、北欧,往东到萨哈林岛、日本,往南到中欧、非洲、东欧、土耳其、伊朗、印度、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生活习性: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飞行较低,掠水面而过。休息时站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呈垂直坐立姿势,并不时扇动两翅。性不甚畏人。
繁殖方式:繁殖期4-6月。通常以对为单位成群在一起营巢,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基本形成。营巢于湖边、河岸或沼泽地中的树上,有时一棵树上有近10个巢,也有在湖边或河边岩石地上或湖心小岛上营巢的。巢由枯枝和水草构成,亦喜欢利用旧巢,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修理旧巢和建筑新巢。每窝产卵3-5枚,淡蓝色或淡绿色,呈卵圆形、钝卵圆形或尖卵圆形。
保护现状: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补充: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在中国云南、广西、湖南等地,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在中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鸭),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
-
密云水库1号站 夜鹭
种名:夜鹭
俗称:水洼子、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鹤、夜游鹤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鹈形目
科:鹭科 属:夜鹭属
形态特征:夜鹭的额、头顶、枕、羽冠、后颈、肩和背绿黑色而具金属光泽;额基和眉纹白色,头枕部着生有2-3条长带状白色饰羽,长约190毫米,下垂至背上;腰、两翅和尾羽灰色;圆尾,尾羽12枚;颏、喉白色,颊、颈侧、胸和两胁淡灰色,腹白色。幼鸟上体暗褐色,缀有淡棕色羽干纹和白色或棕白色星状端斑。下体白色而满缀以暗褐色细纵纹,尾下覆羽棕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
分布:分布于欧洲大陆、非洲、马达加斯加,往东经小亚细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朝鲜和日本。
生活习性:夜出性。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叶丛中,偶尔也见有单独活动和栖息的。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
繁殖方式: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各种高大的树上。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也常与白鹭、池鹭、牛背鹭和苍鹭等其他鹭类一起成混合群营巢。群巢的数目少者一棵树上几个至十几个,多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结构较为简单,呈盘状。大小为外径30-51厘米,高12-15厘米,深8-9厘米。卵为卵圆形和椭圆形,蓝绿色。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7项)。
补充:鉴于夜鹭正在造成生态失衡,专家建议对其适量捕杀。武汉大学鸟类专家唐兆子介绍,“夜鹭灾”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是因为夜鹭的天敌老鹰在锐减。夜鹭的繁殖能力很强,它们白天黑夜均可出来觅食。夜鹭数量过大,后果十分严重,首先是抢了同食物源的小、中白鹭的食物,影响其它物种;再是夜鹭要消耗数十万公斤鱼类;另外,夜鹭的粪便对环境污染厉害。专家建议,在丧失天敌的情况下,人类可对夜鹭适当捕杀,控制数量。
-
密云水库1号站 白鹭
种名:白鹭
俗称:小白鹭、白鹭鸶、白翎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白鹭属
形态特征:大白鹭:体大羽长,体长约90厘米,是白鹭属中体型较大者,夏羽的成鸟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头有短小羽冠;中白鹭: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鲜黄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小白鹭:体态纤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鸟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虹膜黄色;脸的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黑色,嘴裂处及下嘴基部淡角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
分布:白鹭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各地和海南岛,在中部地区多为候鸟,南方大多为留鸟。
生活习性: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营巢于近海岸的岛屿和海岸悬岩处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树杈之间。喜欢成群地在一起营巢,有人曾经在一块仅有大约20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竟发现了14个巢,而且在相邻的一块仅有10多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还有11个巢,每个巢之间的距离仅为14-76厘米。巢的形状为浅碟形,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以枯草茎和草叶构成。
保护现状:大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中白鹭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小白鹭是鹭类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句简称为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黄嘴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是国际濒危物种。
补充:中国拥有鹭科鸟禽20种,其中以白鹭属的最为珍贵。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三多桥村,有全国第一个白鹭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各种鹭类2万多只。在江苏仪征市枣林湾也分布有白鹭。三峡大坝蓄水后成为水鸟白鹭的重要栖息地,这使白鹭在中国的分布发生重大变化。使这里成为观鸟胜地之一。
-
密云水库1号站 池鹭
种名:池鹭
俗称: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沼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鹈形目
科:鹭科 属:池鹭属
形态特征:池鹭夏羽头、头侧、长的羽冠、颈和前胸与胸侧粟红色,羽端呈分枝状;冠羽甚长,一直延伸到背部,背、扁部羽毛也甚长,呈披针形,颜色蓝黑色,一直延伸到尾;尾短,圆形,颜色为白色。颏、喉白色,前颈有一条白线,从下嘴下面一直沿前颈向下延伸。下颈有长的栗褐色丝状羽悬垂于胸。腹、两胁、腋羽、翼下覆羽和尾下覆羽以及两翅全为白色。冬羽头顶白色而具密集的褐色条纹,颈淡皮黄白色而具厚密的褐色条纹,背和肩羽较夏羽为短,颜色为暗黄褐色,胸为淡皮黄白色而具密集粗状的褐色条纹,其余似夏羽。
栖息环境:通常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等水域,有时也见于水域附近的竹林和树上,分布达海拔280-1300米。
分布: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
生活习性: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性较大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夜鹭、白鹭、牛背鹭等一起组成巢群,在竹林、杉林等林木的顶处营巢。性不甚畏人。白昼或展昏活动。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繁殖方式:繁殖期3-7月,营巢于水域附近高大树木的树梢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牛背鹭在一起营巢。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每窝产卵2-5枚,卵为蓝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卵的大小为37-49×28-31毫米,平均为38.9× 29.6毫米.成鸟以鱼类、蛙、昆虫哺育幼雏。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2项)。
补充: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为夏候鸟;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为夏候鸟、留鸟;台湾为旅鸟。
-
密云水库1号站 池鹭
种名:池鹭
俗称: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沼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鹈形目
科:鹭科 属:池鹭属
形态特征:池鹭夏羽头、头侧、长的羽冠、颈和前胸与胸侧粟红色,羽端呈分枝状;冠羽甚长,一直延伸到背部,背、扁部羽毛也甚长,呈披针形,颜色蓝黑色,一直延伸到尾;尾短,圆形,颜色为白色。颏、喉白色,前颈有一条白线,从下嘴下面一直沿前颈向下延伸。下颈有长的栗褐色丝状羽悬垂于胸。腹、两胁、腋羽、翼下覆羽和尾下覆羽以及两翅全为白色。冬羽头顶白色而具密集的褐色条纹,颈淡皮黄白色而具厚密的褐色条纹,背和肩羽较夏羽为短,颜色为暗黄褐色,胸为淡皮黄白色而具密集粗状的褐色条纹,其余似夏羽。
栖息环境:通常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等水域,有时也见于水域附近的竹林和树上,分布达海拔280-1300米。
分布: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
生活习性: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性较大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夜鹭、白鹭、牛背鹭等一起组成巢群,在竹林、杉林等林木的顶处营巢。性不甚畏人。白昼或展昏活动。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繁殖方式:繁殖期3-7月,营巢于水域附近高大树木的树梢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牛背鹭在一起营巢。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每窝产卵2-5枚,卵为蓝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卵的大小为37-49×28-31毫米,平均为38.9× 29.6毫米.成鸟以鱼类、蛙、昆虫哺育幼雏。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2项)。
补充: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为夏候鸟;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为夏候鸟、留鸟;台湾为旅鸟。
-
密云水库1号站 夜鹭
种名:夜鹭
俗称:水洼子、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鹤、夜游鹤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鹈形目
科:鹭科 属:夜鹭属
形态特征:夜鹭的额、头顶、枕、羽冠、后颈、肩和背绿黑色而具金属光泽;额基和眉纹白色,头枕部着生有2-3条长带状白色饰羽,长约190毫米,下垂至背上;腰、两翅和尾羽灰色;圆尾,尾羽12枚;颏、喉白色,颊、颈侧、胸和两胁淡灰色,腹白色。幼鸟上体暗褐色,缀有淡棕色羽干纹和白色或棕白色星状端斑。下体白色而满缀以暗褐色细纵纹,尾下覆羽棕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
分布:分布于欧洲大陆、非洲、马达加斯加,往东经小亚细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朝鲜和日本。
生活习性:夜出性。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叶丛中,偶尔也见有单独活动和栖息的。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
繁殖方式: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各种高大的树上。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也常与白鹭、池鹭、牛背鹭和苍鹭等其他鹭类一起成混合群营巢。群巢的数目少者一棵树上几个至十几个,多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结构较为简单,呈盘状。大小为外径30-51厘米,高12-15厘米,深8-9厘米。卵为卵圆形和椭圆形,蓝绿色。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7项)。
补充:鉴于夜鹭正在造成生态失衡,专家建议对其适量捕杀。武汉大学鸟类专家唐兆子介绍,“夜鹭灾”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是因为夜鹭的天敌老鹰在锐减。夜鹭的繁殖能力很强,它们白天黑夜均可出来觅食。夜鹭数量过大,后果十分严重,首先是抢了同食物源的小、中白鹭的食物,影响其它物种;再是夜鹭要消耗数十万公斤鱼类;另外,夜鹭的粪便对环境污染厉害。专家建议,在丧失天敌的情况下,人类可对夜鹭适当捕杀,控制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