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渡站 黑鹳
种名:黑鹳
俗称:黑老鹳、乌鹳、锅鹳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鹳科 属:鹳属
形态特征:黑鹳两性相似。成鸟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鼻孔小,呈裂缝状。第2和第4枚初级飞羽外翈有缺刻。尾较圆,尾羽12枚。脚甚长,胫下部裸出,前趾基部间具蹼,爪钝而短。头、颈、上体和上胸黑色,颈具辉亮的绿色光泽。背、肩和翅具紫色和青铜色光泽,胸亦有紫色和绿色光泽。
栖息环境:繁殖期间栖息在偏僻而无干扰的开阔森林及森林河谷与森林沼泽地带,也常出现在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岸和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和草地。
分布:山河大漠间的隐者. 黑鹳在中国的珍稀程度并不亚于大熊猫,每年雏鸟的孵化都牵动着众多黑鹳粉丝们的心。这种体态优美的大鸟有着超强的飞行迁徙能力,虽然在欧、亚、非大陆都有分布,但近十多年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生活习性:性孤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有时也成小群活动和飞翔。白天活动,晚上多成群栖息在水边沙滩或水中沙洲上。不善鸣叫,活动时悄然无声。性机警而胆小,听觉、视觉均很发达,当人还离得很远时就凌空飞起,故人难于接近。在地面起飞时需要先在地面奔跑一段距离,用力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上升力后才能飞起,善飞行,能在浓密的树枝间飞翔前进,飞翔时头颈向前伸直,两脚并拢,远远伸出于尾后。
繁殖方式: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在中国的营巢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即森林、荒原和荒山。森林可以是平原森林也或许是山地森林,但多是离人类较远、干扰小的原始森林或成熟森林。通常营巢在森林中河流两岸的悬岩峭壁上。
保护现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补充:黑鹳是一种迁徙鸟,但在西班牙大部分留居,仅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扩散,主要做局部的高度运动;繁殖在欧洲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到非洲越冬,其中少数在西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在西古北区和东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地中海东端迁往非洲越冬;在西亚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印度越冬;而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中国长江以南越冬;迁徙时常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
-
六渡站 黑鹳
种名:黑鹳
俗称:黑老鹳、乌鹳、锅鹳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鹳科 属:鹳属
形态特征:黑鹳两性相似。成鸟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鼻孔小,呈裂缝状。第2和第4枚初级飞羽外翈有缺刻。尾较圆,尾羽12枚。脚甚长,胫下部裸出,前趾基部间具蹼,爪钝而短。头、颈、上体和上胸黑色,颈具辉亮的绿色光泽。背、肩和翅具紫色和青铜色光泽,胸亦有紫色和绿色光泽。
栖息环境:繁殖期间栖息在偏僻而无干扰的开阔森林及森林河谷与森林沼泽地带,也常出现在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岸和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和草地。
分布:山河大漠间的隐者. 黑鹳在中国的珍稀程度并不亚于大熊猫,每年雏鸟的孵化都牵动着众多黑鹳粉丝们的心。这种体态优美的大鸟有着超强的飞行迁徙能力,虽然在欧、亚、非大陆都有分布,但近十多年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生活习性:性孤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有时也成小群活动和飞翔。白天活动,晚上多成群栖息在水边沙滩或水中沙洲上。不善鸣叫,活动时悄然无声。性机警而胆小,听觉、视觉均很发达,当人还离得很远时就凌空飞起,故人难于接近。在地面起飞时需要先在地面奔跑一段距离,用力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上升力后才能飞起,善飞行,能在浓密的树枝间飞翔前进,飞翔时头颈向前伸直,两脚并拢,远远伸出于尾后。
繁殖方式: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在中国的营巢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即森林、荒原和荒山。森林可以是平原森林也或许是山地森林,但多是离人类较远、干扰小的原始森林或成熟森林。通常营巢在森林中河流两岸的悬岩峭壁上。
保护现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补充:黑鹳是一种迁徙鸟,但在西班牙大部分留居,仅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扩散,主要做局部的高度运动;繁殖在欧洲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到非洲越冬,其中少数在西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在西古北区和东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地中海东端迁往非洲越冬;在西亚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印度越冬;而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中国长江以南越冬;迁徙时常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
-
六渡站 苍鹭
种名:苍鹭
俗称:灰鹳、青庄、灰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鹭属
形态特征:苍鹭雄鸟头顶中央和颈白色,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羽冠为4根细长的羽毛形成,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状若辫子,颜色为黑色,前颈中部有2-3列纵行黑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
分布: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生活习性:成对和成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大群,有时亦与白鹭混群。常单独的涉水于水边浅水处,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常以一脚站立,另一脚缩于腹下,站立可达数小时之久而不动。飞行时两翼鼓动缓慢,颈缩成‘Z’字形,两脚向后伸直。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大的树上休息。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4-6月。繁殖开始前雌雄亲鸟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环境开阔、且有芦苇、水草或附近有树木的浅水水域和沼泽地上。营巢在水域附近的树上或芦苇与水草丛中。多成小群集中营群巢。有时一棵树上有巢数对至十多对。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补充:2015年3月9日,摄影师乔纳森在英格兰肯特郡谢佩岛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照片上显示了一只黄鼠狼尝试攻击体形远大于它的苍鹭,一直捉着苍鹭的大嘴。苍鹭不断地试图甩开它,但黄鼠狼一直纠缠不放。最终苍鹭带同捉着它嘴巴的黄鼠狼来到河边,将其活活淹死后吃掉。
-
官厅水库1号站 黑翅长脚鹬
种名:黑翅长脚鹬
俗称:红腿娘子、高跷鸻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反嘴鹬科 属:长脚鹬属
形态特征:黑翅长脚鹬夏羽雄鸟额白色,头顶至后颈黑色,或白色而杂以黑色。翕、肩、背和翅上覆羽也为黑色,且富有绿色金属光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微具绿色金属光泽,飞羽内侧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有的尾上覆羽沾有污灰色。尾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外侧尾羽近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水稻田、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塘和沼泽地带。
分布: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塔吉克斯坦和中亚国家,越冬于非洲和东南亚,偶尔到日本。
生活习性: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非紧殖期也常集成较大的群。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觅食。行走缓慢,步履稳健、轻盈,姿态优美,但奔跑和在有风时显得笨拙。性胆小而机警,当有干扰者接近时,常不断点头示威,然后飞走。起飞容易,飞行也较快。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开阔的湖边沼泽、草地或湖中露出水面的浅滩及沼泽地上。常成群在一起营巢。有时也与其它水禽混群营巢。巢呈碟状。主要以芦苇茎、叶和杂草构成;巢外径21-23厘米,内径10-12厘米,高4-5厘米,深2-3厘米。每窝产卵4枚,偶尔3枚。颜色为黄绿色或橄榄褐色,具黑褐色斑点。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175项)。
补充:黑翅长脚鹬于五月中旬成对活动于芦苇沼泽地的浅水中及河浅滩地带。这时雄鸟不断的发出叫声,一连数声,引诱雌鸟。在交配前,往往是两只雄鸟为争夺一只雌鸟进行格斗,获胜者与雌鸟相配,交尾活动多发生在芦苇沼泽地的茂滩上。
交尾活动约2-3秒结束,雌雄鸟分开,雌鸟震动翅膀飞走,不久营巢并产卵。
-
官厅水库1号站 黑翅长脚鹬
种名:黑翅长脚鹬
俗称:红腿娘子、高跷鸻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反嘴鹬科 属:长脚鹬属
形态特征:黑翅长脚鹬夏羽雄鸟额白色,头顶至后颈黑色,或白色而杂以黑色。翕、肩、背和翅上覆羽也为黑色,且富有绿色金属光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微具绿色金属光泽,飞羽内侧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有的尾上覆羽沾有污灰色。尾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外侧尾羽近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水稻田、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塘和沼泽地带。
分布: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塔吉克斯坦和中亚国家,越冬于非洲和东南亚,偶尔到日本。
生活习性: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非紧殖期也常集成较大的群。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觅食。行走缓慢,步履稳健、轻盈,姿态优美,但奔跑和在有风时显得笨拙。性胆小而机警,当有干扰者接近时,常不断点头示威,然后飞走。起飞容易,飞行也较快。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开阔的湖边沼泽、草地或湖中露出水面的浅滩及沼泽地上。常成群在一起营巢。有时也与其它水禽混群营巢。巢呈碟状。主要以芦苇茎、叶和杂草构成;巢外径21-23厘米,内径10-12厘米,高4-5厘米,深2-3厘米。每窝产卵4枚,偶尔3枚。颜色为黄绿色或橄榄褐色,具黑褐色斑点。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175项)。
补充:黑翅长脚鹬于五月中旬成对活动于芦苇沼泽地的浅水中及河浅滩地带。这时雄鸟不断的发出叫声,一连数声,引诱雌鸟。在交配前,往往是两只雄鸟为争夺一只雌鸟进行格斗,获胜者与雌鸟相配,交尾活动多发生在芦苇沼泽地的茂滩上。
交尾活动约2-3秒结束,雌雄鸟分开,雌鸟震动翅膀飞走,不久营巢并产卵。
-
六渡站 苍鹭
种名:苍鹭
俗称:灰鹳、青庄、灰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鹭属
形态特征:苍鹭雄鸟头顶中央和颈白色,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羽冠为4根细长的羽毛形成,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状若辫子,颜色为黑色,前颈中部有2-3列纵行黑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
分布: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生活习性:成对和成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大群,有时亦与白鹭混群。常单独的涉水于水边浅水处,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常以一脚站立,另一脚缩于腹下,站立可达数小时之久而不动。飞行时两翼鼓动缓慢,颈缩成‘Z’字形,两脚向后伸直。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大的树上休息。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4-6月。繁殖开始前雌雄亲鸟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环境开阔、且有芦苇、水草或附近有树木的浅水水域和沼泽地上。营巢在水域附近的树上或芦苇与水草丛中。多成小群集中营群巢。有时一棵树上有巢数对至十多对。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补充:2015年3月9日,摄影师乔纳森在英格兰肯特郡谢佩岛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照片上显示了一只黄鼠狼尝试攻击体形远大于它的苍鹭,一直捉着苍鹭的大嘴。苍鹭不断地试图甩开它,但黄鼠狼一直纠缠不放。最终苍鹭带同捉着它嘴巴的黄鼠狼来到河边,将其活活淹死后吃掉。
-
六渡站 苍鹭
种名:苍鹭
俗称:灰鹳、青庄、灰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鹭属
形态特征:苍鹭雄鸟头顶中央和颈白色,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羽冠为4根细长的羽毛形成,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状若辫子,颜色为黑色,前颈中部有2-3列纵行黑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
分布: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生活习性:成对和成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大群,有时亦与白鹭混群。常单独的涉水于水边浅水处,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常以一脚站立,另一脚缩于腹下,站立可达数小时之久而不动。飞行时两翼鼓动缓慢,颈缩成‘Z’字形,两脚向后伸直。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大的树上休息。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4-6月。繁殖开始前雌雄亲鸟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环境开阔、且有芦苇、水草或附近有树木的浅水水域和沼泽地上。营巢在水域附近的树上或芦苇与水草丛中。多成小群集中营群巢。有时一棵树上有巢数对至十多对。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补充:2015年3月9日,摄影师乔纳森在英格兰肯特郡谢佩岛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照片上显示了一只黄鼠狼尝试攻击体形远大于它的苍鹭,一直捉着苍鹭的大嘴。苍鹭不断地试图甩开它,但黄鼠狼一直纠缠不放。最终苍鹭带同捉着它嘴巴的黄鼠狼来到河边,将其活活淹死后吃掉。
-
官厅水库1号站 白鹭
种名:白鹭
俗称:小白鹭、白鹭鸶、白翎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白鹭属
形态特征:大白鹭:体大羽长,体长约90厘米,是白鹭属中体型较大者,夏羽的成鸟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头有短小羽冠;中白鹭: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鲜黄色,虹膜淡黄色,脚和趾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小白鹭:体态纤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鸟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虹膜黄色;脸的裸露部分黄绿色,嘴黑色,嘴裂处及下嘴基部淡角黄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的情况都能见到,偶尔也有数十只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飞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盐田和水稻田中活动和觅食。
分布:白鹭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在中国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各地和海南岛,在中部地区多为候鸟,南方大多为留鸟。
生活习性: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边、盐田或水田地中边走边啄食,它的长嘴、长颈和长腿对于捕食水中的动物显得非常方便。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营巢于近海岸的岛屿和海岸悬岩处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树杈之间。喜欢成群地在一起营巢,有人曾经在一块仅有大约20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竟发现了14个巢,而且在相邻的一块仅有10多平方米的悬岩的岩顶上,还有11个巢,每个巢之间的距离仅为14-76厘米。巢的形状为浅碟形,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以枯草茎和草叶构成。
保护现状:大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中白鹭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小白鹭是鹭类中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句简称为白鹭,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上的物种。黄嘴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是国际濒危物种。
补充:中国拥有鹭科鸟禽20种,其中以白鹭属的最为珍贵。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三多桥村,有全国第一个白鹭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各种鹭类2万多只。在江苏仪征市枣林湾也分布有白鹭。三峡大坝蓄水后成为水鸟白鹭的重要栖息地,这使白鹭在中国的分布发生重大变化。使这里成为观鸟胜地之一。
-
官厅水库1号站 黑翅长脚鹬
种名:黑翅长脚鹬
俗称:红腿娘子、高跷鸻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反嘴鹬科 属:长脚鹬属
形态特征:黑翅长脚鹬夏羽雄鸟额白色,头顶至后颈黑色,或白色而杂以黑色。翕、肩、背和翅上覆羽也为黑色,且富有绿色金属光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微具绿色金属光泽,飞羽内侧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有的尾上覆羽沾有污灰色。尾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外侧尾羽近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水稻田、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塘和沼泽地带。
分布: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塔吉克斯坦和中亚国家,越冬于非洲和东南亚,偶尔到日本。
生活习性: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非紧殖期也常集成较大的群。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觅食。行走缓慢,步履稳健、轻盈,姿态优美,但奔跑和在有风时显得笨拙。性胆小而机警,当有干扰者接近时,常不断点头示威,然后飞走。起飞容易,飞行也较快。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开阔的湖边沼泽、草地或湖中露出水面的浅滩及沼泽地上。常成群在一起营巢。有时也与其它水禽混群营巢。巢呈碟状。主要以芦苇茎、叶和杂草构成;巢外径21-23厘米,内径10-12厘米,高4-5厘米,深2-3厘米。每窝产卵4枚,偶尔3枚。颜色为黄绿色或橄榄褐色,具黑褐色斑点。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175项)。
补充:黑翅长脚鹬于五月中旬成对活动于芦苇沼泽地的浅水中及河浅滩地带。这时雄鸟不断的发出叫声,一连数声,引诱雌鸟。在交配前,往往是两只雄鸟为争夺一只雌鸟进行格斗,获胜者与雌鸟相配,交尾活动多发生在芦苇沼泽地的茂滩上。
交尾活动约2-3秒结束,雌雄鸟分开,雌鸟震动翅膀飞走,不久营巢并产卵。
-
官厅水库1号站 黑翅长脚鹬
种名:黑翅长脚鹬
俗称:红腿娘子、高跷鸻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反嘴鹬科 属:长脚鹬属
形态特征:黑翅长脚鹬夏羽雄鸟额白色,头顶至后颈黑色,或白色而杂以黑色。翕、肩、背和翅上覆羽也为黑色,且富有绿色金属光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微具绿色金属光泽,飞羽内侧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有的尾上覆羽沾有污灰色。尾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外侧尾羽近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水稻田、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塘和沼泽地带。
分布: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塔吉克斯坦和中亚国家,越冬于非洲和东南亚,偶尔到日本。
生活习性: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非紧殖期也常集成较大的群。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觅食。行走缓慢,步履稳健、轻盈,姿态优美,但奔跑和在有风时显得笨拙。性胆小而机警,当有干扰者接近时,常不断点头示威,然后飞走。起飞容易,飞行也较快。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开阔的湖边沼泽、草地或湖中露出水面的浅滩及沼泽地上。常成群在一起营巢。有时也与其它水禽混群营巢。巢呈碟状。主要以芦苇茎、叶和杂草构成;巢外径21-23厘米,内径10-12厘米,高4-5厘米,深2-3厘米。每窝产卵4枚,偶尔3枚。颜色为黄绿色或橄榄褐色,具黑褐色斑点。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175项)。
补充:黑翅长脚鹬于五月中旬成对活动于芦苇沼泽地的浅水中及河浅滩地带。这时雄鸟不断的发出叫声,一连数声,引诱雌鸟。在交配前,往往是两只雄鸟为争夺一只雌鸟进行格斗,获胜者与雌鸟相配,交尾活动多发生在芦苇沼泽地的茂滩上。
交尾活动约2-3秒结束,雌雄鸟分开,雌鸟震动翅膀飞走,不久营巢并产卵。
-
密云水库1号站 牛背鹭
暂无介绍
-
六渡站 苍鹭
种名:苍鹭
俗称:灰鹳、青庄、灰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鹭科 属:鹭属
形态特征:苍鹭雄鸟头顶中央和颈白色,头顶两侧和枕部黑色。羽冠为4根细长的羽毛形成,分为两条位于头顶和枕部两侧,状若辫子,颜色为黑色,前颈中部有2-3列纵行黑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
栖息环境: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也见于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浅水处和沼泽地上。
分布: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生活习性:成对和成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大群,有时亦与白鹭混群。常单独的涉水于水边浅水处,或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颈常曲缩于两肩之间,并常以一脚站立,另一脚缩于腹下,站立可达数小时之久而不动。飞行时两翼鼓动缓慢,颈缩成‘Z’字形,两脚向后伸直。晚上多成群栖息于高大的树上休息。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4-6月。繁殖开始前雌雄亲鸟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环境开阔、且有芦苇、水草或附近有树木的浅水水域和沼泽地上。营巢在水域附近的树上或芦苇与水草丛中。多成小群集中营群巢。有时一棵树上有巢数对至十多对。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补充:2015年3月9日,摄影师乔纳森在英格兰肯特郡谢佩岛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照片上显示了一只黄鼠狼尝试攻击体形远大于它的苍鹭,一直捉着苍鹭的大嘴。苍鹭不断地试图甩开它,但黄鼠狼一直纠缠不放。最终苍鹭带同捉着它嘴巴的黄鼠狼来到河边,将其活活淹死后吃掉。
-
官厅水库1号站 斑嘴鸭
种名:斑嘴鸭
俗称:中华斑嘴鸭、中国斑嘴鸭、东方斑嘴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鸭属
形态特征:斑嘴鸭雄鸭从额至枕棕褐色,从嘴基经眼至耳区有一棕褐色纹;眉纹淡黄白色;眼先、颊、颈侧、颏、喉均呈淡黄白色,并缀有暗褐色斑点。上背灰褐沾棕,具棕白色羽缘,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羽羽缘较浅淡。初级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蓝绿色而具紫色光泽,近端处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蓝绿色而闪紫色光泽的翼镜和翼镜后缘的黑边和白边,飞翔时极明显;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
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和不丹。
生活习性: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亦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漂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飞往附近农田、沟渠、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繁殖方式: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草丛中或芦苇丛中,也营巢于海岸岩石间或水边竹丛中,在山区森林河流岸边岩壁隙缝中亦见有营巢的。巢主要由草茎和草叶构成,产卵开始后亲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的四周,结构甚为精致。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53项)。
补充: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北迁,3月末到达华北东北部,3月末4月初到达东北东部和北部,部分留在当地繁殖,部分继续北迁,迁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下旬大批到达东北地区,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达华北地区,部分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部分继续南迁。亦有部分斑嘴鸭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不迁徙,为留鸟。春季迁徙期间常呈小群飞往繁殖地,而秋季集群较大,常集成数只或上百只的大群,分批陆续向南迁徙。
-
官厅水库1号站 斑嘴鸭
种名:斑嘴鸭
俗称:中华斑嘴鸭、中国斑嘴鸭、东方斑嘴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鸭属
形态特征:斑嘴鸭雄鸭从额至枕棕褐色,从嘴基经眼至耳区有一棕褐色纹;眉纹淡黄白色;眼先、颊、颈侧、颏、喉均呈淡黄白色,并缀有暗褐色斑点。上背灰褐沾棕,具棕白色羽缘,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羽羽缘较浅淡。初级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蓝绿色而具紫色光泽,近端处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蓝绿色而闪紫色光泽的翼镜和翼镜后缘的黑边和白边,飞翔时极明显;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
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和不丹。
生活习性: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亦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漂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飞往附近农田、沟渠、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繁殖方式: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草丛中或芦苇丛中,也营巢于海岸岩石间或水边竹丛中,在山区森林河流岸边岩壁隙缝中亦见有营巢的。巢主要由草茎和草叶构成,产卵开始后亲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的四周,结构甚为精致。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53项)。
补充: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北迁,3月末到达华北东北部,3月末4月初到达东北东部和北部,部分留在当地繁殖,部分继续北迁,迁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下旬大批到达东北地区,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达华北地区,部分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部分继续南迁。亦有部分斑嘴鸭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不迁徙,为留鸟。春季迁徙期间常呈小群飞往繁殖地,而秋季集群较大,常集成数只或上百只的大群,分批陆续向南迁徙。
-
官厅水库1号站 斑嘴鸭
种名:斑嘴鸭
俗称:中华斑嘴鸭、中国斑嘴鸭、东方斑嘴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鸭属
形态特征:斑嘴鸭雄鸭从额至枕棕褐色,从嘴基经眼至耳区有一棕褐色纹;眉纹淡黄白色;眼先、颊、颈侧、颏、喉均呈淡黄白色,并缀有暗褐色斑点。上背灰褐沾棕,具棕白色羽缘,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羽羽缘较浅淡。初级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蓝绿色而具紫色光泽,近端处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蓝绿色而闪紫色光泽的翼镜和翼镜后缘的黑边和白边,飞翔时极明显;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
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和不丹。
生活习性: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亦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漂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飞往附近农田、沟渠、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繁殖方式: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草丛中或芦苇丛中,也营巢于海岸岩石间或水边竹丛中,在山区森林河流岸边岩壁隙缝中亦见有营巢的。巢主要由草茎和草叶构成,产卵开始后亲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的四周,结构甚为精致。
保护现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53项)。
补充: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北迁,3月末到达华北东北部,3月末4月初到达东北东部和北部,部分留在当地繁殖,部分继续北迁,迁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下旬大批到达东北地区,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达华北地区,部分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部分继续南迁。亦有部分斑嘴鸭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不迁徙,为留鸟。春季迁徙期间常呈小群飞往繁殖地,而秋季集群较大,常集成数只或上百只的大群,分批陆续向南迁徙。
-
官厅水库1号站 骨顶鸡
种名:骨顶鸡
俗称:瓣蹼鸡属、骨顶属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秧鸡科 属:骨顶鸡属
形态特征:骨顶鸡属的物种体重450-2500克,体长32-60毫米。头小,颈短或适中,颈椎14-15节。翅很宽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与第5枚或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 尾短,尾羽6-16枚,通常12枚,尾端方形或圆形,常摇摆或翘起尾羽以显示尾下覆羽的信号色。通常腿、趾均细长,有后趾,用来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趾两侧延伸成瓣蹼用来游泳。
栖息环境:骨顶鸡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甚至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各类水域中。其中尤以富有芦苇、三棱草等水边挺水植物的湖泊、水库、水塘、苇塘、水渠、河湾和深水沼泽地带最为常见。
分布:在国内分布广泛,因为骨顶鸡是一种迁徙鸟类,在北方繁殖生活,迁至南方过冬,迁徙地一般在长江以南,同时在世界上欧亚大陆、非洲等也广泛分布。
生活习性: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成数十,甚致上百只的大群,偶尔也见单只和小群活动。有时也和其他鸟类混群牺息和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一天的大部时间都游弋在水中。
繁殖方式: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两性共同营巢。交配季节通常在5-6月,这一过程开始时,雌雄都开始在彼此面前展示自己,它们互相呼唤,同时四处飞溅。交配过程从水中开始,到陆地结束。
保护现状: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
无危(LC)——8种;易危(VU)——1种;近危(NT)——1种;灭绝(EX)——1种。
补充:该属物种中有8种分布范围广,物种数量多。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而也有1种灭绝,2种近危或易危,这主要是由于生境的持续破坏和不可持续的狩猎水平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