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见底的溪流潺潺流淌,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放眼望去,绿水如蓝,风景如画,水生态美景成为福建省厦门市最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水灾害有效防治,水资源科学配置,水生态持续修复,水环境不断改善……一幕幕人水交融、生态和谐的景象,成为厦门水利人最亮眼的成绩单。
2022年,厦门水利系统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按照水利部和福建省水利厅工作部署,积极对接全省“一河一网一平台”建设,落实“三下沉”工作法,各项水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力构建“八源三线”大水网格局
保障城市用水生命线
2022年8月,同安区五显镇的竹坝水库满库运行,放水涵洞闸门缓缓打开,汩汩碧水通过涵洞,流向汀溪水库总干渠,源源不断为下游的同安区、翔安区输水。跨区生态补水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厦门持续建设的水源连通工程,竹坝水库与汀溪水库群、莲花水库的水网实现连通,市水利部门通过联合调度,把汀溪水库群和莲花水库的汛期弃水集中到竹坝水库,提高汀溪水库群的调蓄能力。
近年来,厦门实施了一批水源及水源连通工程,把石兜水库、莲花水库、汀溪水库群、西山水厂、翔安水厂等重要水源、水厂连接起来,构成一张巨大的水网,实现水资源的互补互济、联合调度、联合保障。“汛期蓄水,枯期放水,就像是蓄丰补枯的水资源银行,几个水库之间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配水资源。”厦门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厦门水资源匮乏,用水大部分依靠外调。针对水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厦门明确了“开水源、增储备、优布局”和“外引内蓄,以蓄补引”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思路。在印发《厦门市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2022年又印发了《厦门市供水大水网系统工程规划》,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完成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方案编制和项目策划,形成项目80多个,涉及投资近300亿元。预计到2035年,全市将构建起“八源三线”水资源互联互通格局,有效增加原水供应,保障各区供水双水源双通道,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年来,厦门水利系统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至12月中旬,全市完成年度水利投资23.26亿元,提前完成年度计划投资任务,坂头右干渠改造工程、溪头水库配套原水工程(同安东路至翔安北水厂段)两个市重点水利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石浔水闸改建工程荣获2022年度福建省“闽水杯”水利优质工程金奖。
坚持引水、节水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厦门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组织完成水资源配置规划修编,推进厦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示范区和翔安区、集美区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完成全部非农取用水整治任务,常态化落实水源保护区水质检测和生态补偿制度,开展节水条例调研,组织水平衡测试和中水在市政杂用方面的应用研究,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强化全社会爱水、惜水的意识,推进社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深入实施碧水工程
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创造性提出筼筜湖“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厦门市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昔日黑臭的筼筜湖如今变成了“城市会客厅”、厦门“新名片”。一湖碧水,浓缩着厦门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之变,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厦门积极推广“筼筜湖综合治理实践探索”经验,深化落实河湖长制,狠抓小流域域综合治理,聚力水土流失防治,为城市的高颜值续添色彩。
2022年,厦门市双总河长签发年度第1号总河长令,在全市范围发起巩固提升河湖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攻坚战。市政府挂牌督办15个断面水质问题,水质明显改善。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开展河湖“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暨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按照“边改边查、边查边改”要求,发现一处、整治一处、销号一处,实现动态清零。编制《厦门市九条溪流生态补水工程规划(修编)》,推动落地一批生态补水和雨洪增蓄项目,已建成生态补水项目9个,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小微水体治理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920个小微水体全面登记造册,形成一塘(池)一档,通过实行截、清、修、绿等综合措施,333个受污染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全市同步打造新店镇大宅听花驿站、澳头社区怀远湖等83处水景观示范点,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共建共护美丽幸福河湖,已成为全厦门的共识。2022年3月30日是厦门市首个“河(湖)长日”,市区两级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还对全市9条溪流开展生态健康和幸福程度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结果,吸引了全社会对河湖健康问题的关注;11月29日,厦门市幸福河湖促进会正式揭牌成立,进一步构建起民间和政府的沟通桥梁,汇聚起各方力量,助力幸福河湖建设。
高水平保护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近年来,厦门更加注重遏制新增水土流失,更加注重修复生态、提升生态效应,构建起一个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2022年,全市水土保持率94.75%,继续位居全省第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水土保持信用监管‘两单’制度的实践与思考”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会议上交流推广。
不断强化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
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厦门市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最要紧的事,牢牢守住红线底线。2022年6月上中旬,厦门迎来了少见的集中降雨,累计雨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大,全市水利系统先后7次启动防暴雨应急响应,发布山洪灾害预警20期、预警信息5000余条次,组织转移群众800余人,科学调度全市水库,有序组织开闸泄洪,有效发挥拦洪削峰和蓄水保水作用,实现了“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目标。
市水利部门还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3年行动,围绕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涉水危险区域、房屋安全等重点内容开展大排查大整治,省、市、区三级联合开展度汛安全重点检查,及时整改问题隐患,保证了全市水利行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2022年,厦门全面完成了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小(2)型以上水库(闸)等水利工程划界工作,完成2座中型水库、1座中型水闸安全鉴定,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试点,推进马銮水闸船闸改造提升和集杏海堤水闸大修。同时统筹推进数字孪生东西溪建设,开展杏林湾纳潮水动力及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厦门市小水电综合整治作为全省督察整改正面典型案例,上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在历时近5个月的“闽盾—2022”网络安全攻防对抗演练中,厦门市水利局获评防守优秀成果。
持续深化党建引领
以高质量党建保障高质量发展
厦门市水利局强化党建工作引领作用,认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围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部署开展法治攻坚、项目攻坚、水质攻坚等七大攻坚行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全市迅速在水利系统掀起学习热潮,党组成员走进联系支部、党员干部走进工地一线展开宣讲,推动大会精神落地生根。
项目建在哪里,党旗就飘扬在哪里。厦门市水利局推行“党建进工地”试点工作也收到良好成效,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工程(马銮湾新城段)试点工程被评为“福建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示范工地”,多次受到市政府和市重点办表扬,多项新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代表福建省在水利部2020—2021年度考核中排名全国第六,位列A级行列。
2023年,厦门水利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掀起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贯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溪头水库扩建为重点,统筹完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紧盯2023年全市地表水体基本消除劣Ⅴ类目标,持续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科学谋划智慧水利建设方案,整合搭建厦门水平台;压紧压实安全风险防范责任,全力维护河湖安澜;开展“管理服务提升年”活动,进一步锤炼“早、高、准、快、优”工作作风,切实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在推动厦门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