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晚,一名中年男子夜游小龙河时不幸溺亡。据本报报道,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小龙河是新晋网红打卡点,尽管有“请勿游泳”的提示牌,但每到夏季就吸引大量市民前来亲水娱乐。
游泳、划桨板等亲水活动,是消暑纳凉的好方式。近些年,北京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一条条清澈的水道,增添了亲水的吸引力,多处天然河湖被网友追捧为“户外玩水胜地”。但在亲水活动中无视安全的市民不在少数,有的在非亲水区域游泳;有的拿铁架子、木板、椅子等工具搭个简易跳台跳水;有的看到游船经过不知闪躲。
市民的亲水热情应当得到呵护,若是带着“救生圈”、穿好“防护衣”,文明安全亲水无可厚非。值得警醒的是,部分市民一扑到水中,就把安全意识丢到了岸上。据报道,不少市民不仅无视警告牌,还做出种种“危险动作”。南护城河水域简易跳台高达3米;什刹海前海水域,不少戏水的孩子身上没有救生衣等必要的防护装备。
夏季溺亡事故每年都要上演,令人痛心。一个个宝贵的生命转瞬消失,一个个家庭就此再难团圆。惨痛的案例就在眼前,为何浇不灭一些人在非亲水区域游玩的冲动?有的市民觉得游了几十年,早就是游泳高手,不必有什么顾虑。有的被戏水热情冲昏头脑,看不到安全隐患,听不进好言相劝。据报道,小龙河发生溺亡事故后,虽然河两岸围起警戒线,沿岸有保安人员劝阻,现场广播循环提示,仍有市民执意下水。面对城管人员的苦口婆心,甚至反怼“就算是粪汤儿我也愿意游”。
或是心怀侥幸,或是不以为意,安全意识不在线,每一次游泳都是伴着危险前行,每一次跳水都是带着风险下落。跳水可能被河面拍伤,硬化的河底及河底的碎石、玻璃等杂物可能撞伤、划伤头部。距离大型游船太近容易发生碰撞,导致桨板倾覆,大型游船附近还会产生涡流,可能将桨板卷向船底。此外,野泳一旦被水草缠住腿很容易导致溺水。更不要说,晚上水况复杂,光线也差,夜游风险系数陡增,一旦出了意外很难被发现,救援难度也更大。
天然河湖表面可亲实则可怕,莫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一时的清凉与快乐。城管人员的劝阻、河道管理部门“注意安全”的警示,不是无视市民的亲水热情,而是想让市民离危险远一点。亲水未必要在天然河湖区域,就算在户外,也得对风险有明确预判。尤其青少年群体是夏季溺水事故高危人群,家长务必牵紧安全绳,提升孩子的安全防护意识。
北京已经进入汛期,防范溺水大意不得。水务等部门应为市民开辟更多公共泳场,城管等部门要加大对危险水域的管控。更重要的,市民要听一句劝,亲水容易亲近危险,溺亡的悲剧莫再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