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居住在通州区新潮嘉园二期的高女士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入水壶。不一会儿,一壶清茶沏好,茶汤清亮,香气四溢。“水垢明显少了,看我这烧水壶底干干净净的。”2025年小区完成自备井水源置换,市政自来水通到家中,高女士一家喝上了源自千里之外的“南水”。
这一杯水的变化,映照着北京城市水脉的逐渐充盈。“十四五”期间,北京进一步构建起“多元共济、五水联调”的水资源保障格局——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与雨洪水,如五条清脉,在这座超大城市的肌理间汩汩流淌。
外调水:汩汩奔涌,充盈京城“水脉搏”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水到达北京市团城湖调节池。截至今年10月,北京已累计接收“南水”超110亿立方米,仅过去五年就达53亿立方米。这股绵延千里的清泉,已占中心城区供水近80%,惠及全市超过1600万人口,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为确保“南水”润泽千家万户,北京陆续建成昌平新城地表水厂等一批现代化水厂,全市日供水能力提升至1000万立方米,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高到1.3。城市的“水脉搏”变得更强健、更平稳——从昔日水垢沉淀到今日清流可鉴,一壶水的变化,折射出北京水资源保障体系的大踏步前进。
再生水:化浊为清,城市涌动“第二生命线”
如果说“南水”是解渴的甘霖,那么再生水则是北京精心开拓的“第二水源”。“十四五”期间,北京下大力气推进城乡水环境治理,全市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7.5%。每一滴污水都在向着“变废为宝”的目标全力前进。
完成“净化仪式”后的再生水成为润泽城市河湖的重要水源。目前,北京的城市河湖生态补水超70%来源于再生水,汩汩清流正为河湖注入盎然生机。河湖,不再是污水处理的“终点”,而是循环利用的“起点”。
近年来,北京市再生水年利用量已超过13亿立方米,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它们不仅奔流于河湖之中,也滋润着城市绿地,作为灌溉用水;更服务于工业冷却、道路清扫等领域,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价值重生。
地下水:休养生息,京城深处响“泉音”
泉水复涌,是大地血脉恢复活力的证明。在门头沟区陈家庄,一眼曾经养育了一代代山民、却也曾枯竭了近40年的泉眼在2019年复涌,并实现不断流。石景山“水谷流泉”、昌平“秦城泉”等历史名泉也重现生机。
“托举”这些千年泉眼的是连续9年回升的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南水”进京,以及近年来的降水丰沛期,让北京地下水终于得以“休养生息”。水务部门抓准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15年至2025年,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近13米,增加储量约70亿立方米,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已全面清零,夯实了北京的战略水源储备“家底儿”。
地表水与雨洪水:海绵蓄纳,织就生态“弹性网”
随着北京温榆河公园二期正式开放,这片京城“最大绿肺”的全貌终于得以惊艳亮相。它不仅是市民亲近自然的“网红打卡地”,更以遍布园内的透水铺装、下沉绿地和雨水花园,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雨水调蓄系统。每当降雨来临,这些设施就像海绵般吸水、蓄存、净化,有效消纳地表径流;待到晴日,储存的雨水又悄然释放,回馈于景观补水和绿化灌溉。
“十四五”期间,北京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区达标面积比例已达40%,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雨洪水不再匆匆流逝,而是转变为可系统收集、净化并利用的宝贵资源。本地地表水与雨洪资源的智慧管理、高效利用,与其他水源协同配合,共同织就了一张增强城市水系统韧性的“弹性网”,为北京应对极端天气、保障生态用水提供了又一重坚实保障。
智慧调度:“五水联调”,运筹帷幄定“乾坤”
“五水”为北京水资源保障注入了新动力。而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在于如何统筹调配五大水源,使其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得到精准供给。 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道出个中关键:“水资源调度从本质上说,是依托各种功能的水利工程设施,实现对水的调节、控制、分配的‘腾挪’之术,以解决全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十四五”时期,北京坚定践行“优先用足外调水,协同用好地表水,充分利用再生水,有序涵养地下水”的配置原则,优化调度水资源。这套调度体系如同一个精密的中枢,连接着水源端、枢纽工程、河网管网和供水厂,优先保障千万市民的生活生产用水,统筹调度河湖生态复苏用水,并择机为地下水回补涵养创造条件,增加战略水源储备。通过这套日趋成熟的调度体系,北京确保了水资源在生活、生产、生态三大领域间的动态平衡与高效利用。
从居民家中的一壶清茶,到山间复涌的汩汩名泉;从千里南水的深情润泽,到每一滴水的化浊为清;从河湖重现的碧波荡漾,到城市海绵对雨洪的从容吸纳……这一切,共同构筑起北京“多元共济、五水联调”的水源保障格局,为这绵延不绝的水脉,为这千年古都的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