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本市召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
稳定的用水总量支撑了经济总量翻番
“南水”进京,开启了北京水资源利用新篇章。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10年来,北京水务部门在全市水资源管理,特别是在充分用好“南水”的工作中,始终坚持“节喝存补”的原则。
“北京始终坚持‘节’字当头,先节水后调水,把节水作为首都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出路。”刘松波介绍,10年来,北京市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要求,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让水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服务保障更有力更可靠。北京城市总规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常住人口总量上限,全市16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创建比例达70%以上。
北京颁布实施的《北京市节水条例》,构建起贯穿水资源“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环利用”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的节水体系。“近年来,用水总量在持续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支撑了经济总量翻番。”刘松波说,2014年到2023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从16.35立方米降至9.3立方米。北京市连续22年获评“节水型城市”称号,用水效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城区水厂用水近80%为“南水”
立足优先用足用好“南水”,10年来,北京市水务局不断扩大“南水”覆盖范围,建成郭公庄、亦庄、石景山等16座配套水厂,日处理能力近5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城市副中心和大兴、昌平、房山、门头沟等郊区新城也用上了“南水”。“目前,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南水’供水占比已达到95%,全区‘南水’供水占比在7年间提升了52.5%。”通州区副区长邹海涛表示。
北京水务部门还完成了1300余个小区和单位的水源置换,推动137个村纳入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城区水厂用“南水”比例由2015年的67%提高至2024年的近80%,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来之水。
作为北京供水大户,北京市自来水集团10年来已累计安全供应“南水”超75亿立方米。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副总经理曹楠介绍,夏季供水高峰期间,“南水”水量占北京城区供水量八成以上。“南水”已成为北京市主力供水水源。
明年北京将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00公里以上,同时加快建设海淀温泉水厂、丰台河西第二水厂等,推进房山丁家洼水厂、大兴国际机场水厂、怀柔地表水厂、顺义地表水厂的前期工作。明年底海淀温泉水厂将基本具备通水条件。未来,顺义、怀柔等新城的居民也将喝上“南水”。
本市水务部门将继续开展自备井置换,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不断提高规模化供水覆盖农村地区人口的比例和公共供水占有率,“仅通过自备井置换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两项工程的开展,明年就将新增约10万市民喝上‘南水’。”刘松波说。
此外,北京市水务局已启动“十五五”时期供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下个五年,本市初步规划再增加100万立方米的日供水能力,新建供水管线1500公里以上,完成近千个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
“南水”助力水生态环境改善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改善了北京市的水资源分布状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成为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利条件之一。”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表示,10年来,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显著,与2014年相比,全市优良水体比例从不到50%,提高到目前总体保持在70%以上;劣Ⅴ类水体占比从40%左右,到目前实现动态消除。得益于水质改善和生态治理措施,目前全市水生态状况总体良好,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土著鱼类普遍存在,超过一半的河流以及超过七成的水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优良水平。
“南水”进京10年来,北京市水务局最大限度利用“南水”,充分“存”蓄水源,科学“补”充生态。
刘松波介绍,抓住近年来丰沛降水的有利条件,水务部门精准实施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五水联调”,全面开展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全市新增有水河长超500公里,断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相继恢复生机,五大主干河流连续4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随着水生态环境变好,亮马河、清河、温榆河公园等许多河湖水系和水利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网红打卡地”。
地下水最大限度“少采多补”,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由2015年25.87米回升到2024年12.48米,连续9年回升,累计回升13.39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超80处泉眼实现复涌,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中,有水在流泉达88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