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节水工作再上新台阶

日期:2024-05-21 15:46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作为一座年人均水资源量仅有约150立方米的特大型城市,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节水,是北京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永恒的主题。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紧紧把握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出明确部署,推进节水治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施行,这既是北京节水工作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新起点。自觉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全链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北京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节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助力节水工作再上新台阶。

图片1.png

加强顶层设计 落实用水总量管控

节水是解决首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推动节水优先、量水发展,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要节水制度。这其中就包括建立了全市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管控制度。

近年来,北京市水务部门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四水四定”的城市发展原则,限制建设高耗水项目,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出台《关于加强“十 四五”时期北京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管控的实施意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确定各区“十四五”用水总量上限,落实区域用水管控责任。自2020年起北京实施《北京市百项节水标准规范提升工程》,至今共发布90项节水标准规范。印发实施《北京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北京市水资源保障规划(2020年-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加强“十四五”时期全市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管控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全市节水工作“引路”。

去年3月1日起,《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施行,这是首都全面节水战略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把节水工作从过去的一个部门工作转变为全社会节水、全领域节水和全过程节水,首都节水、治水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进一步提升。

创建节水载体 建设节水型行业

走进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节水的小细节几乎随处可见。办公区净水机产生的尾水通过管道引至厨房用于地面冲刷,净水机旁放置了茶水和保温壶剩水回收桶,回收剩水用于地面保洁;196件用水器具全部为节水器具,18个洗手盆更换为红外感应开关式,6L节水型冲水箱坐便器更换为平均4L型,全部的洗浴器具改装为刷卡式;园区内绿化和景观用水充分利用雨水收集,并采用微喷、雾喷、花洒式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方式……

近年来,北京市加快推进节水载体建设,节水型高校、节水型单位建设成效显著,充分发挥先行示范作用。重点推动党政机关、市属事业单位、高校、社区、村庄节水载体建设,组织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工作推进会和技术培训,对建成的节水型单位进行抽查检查,进一步提升节水载体建设水平。据统计,近五年来,北京在全国率先完成节水型区创建,新建和复验节水型单位7000余个,全市水务系统率先建成节水型行业,市区两级党政机关全部建成节水型单位,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创建比例达82%。评选出50个北京市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

推进行业节水 严控高耗水项目建设

每到草莓的成熟季,走进昌平万德草莓园的大棚,一股草莓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一颗颗硕大、饱满的草莓挂在绿油油的枝叶间,令人垂涎欲滴。

在草莓生长过程中,灌溉和施肥是决定品质和产量的关键环节。如今,在昌平,所有的草莓种植户都用上了一种新技术,既能节水节肥,又能增产提质,这就是水肥滴灌技术。

水肥滴灌技术是利用压力灌溉系统,将肥料溶于水中,借助施肥装置,使水肥混合液通过输水管路以点滴的形式施入作物根区土壤的灌溉施肥技术。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相比,滴灌施肥系统可以实现局部灌水施肥,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环境,还能增强灌溉效果。

近年来,本市大力推进行业节水,严控高耗水项目审批建设,开拓节水新局面。根据行业管理需要,市节水中心组建了农业与园林绿化管理科、工业与建筑业用水管理科和服务业用水管理科,积极与各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和交流,协助相关部门编制出台了《北京市服务业节水行动方案》《北京市农业节水行动方案》《北京市加强园林绿地再生水利用及节水灌溉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文件。

本市水务部门还启动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用水核查和行业节水分析项目。完成80个典型村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分行业,70家、13项工业行业分类重点用水企业,240户六大行业服务业用水户的基础信息调查,分析其用水结构及行业特点,评估行业用水水平和节水潜力,提出政策建议,为今后强化服务业节水监管和相关制度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自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来,北京严格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严控高耗水项目建设,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减量提质和改善生态环境。《目录》实施多年以来,北京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效果明显,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保持95%以上,并建设亦庄节水示范园区,中芯国际、京东方等高科技产业全面使用再生水,工业再生水用水替代率均在95%以上,京东方芯片用水单耗达到国际先进值,经开区万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连续多年保持在4立方米左右,用水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开展水源置换 持续开展节水改造

“这会儿基本上家家都用水,这出水也挺冲,换成了市政水,水质比原来好多了!”中午11点半,家住朝阳区珠江绿洲小区的刘女士走进厨房准备做饭,拧开水龙头,清澈的市政自来水源源不断流出来。

珠江绿洲小区位于京通快速路南侧,2003年建成,住着2500余户居民、约1.1万人。多年来小区一直使用自备井供水,但是水壶里过不了多长时间就有一层厚厚的水垢,用水高峰期时水压也不稳定,2023年8月通过自备井置换通了市政自来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的部分机关、企业、院校和小区自行开凿了一批水源井,以满足其日常用水需求,这就是自备井。自备井曾解决了部分工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但由此带来的地下水超采现象,也给本就非常脆弱的地下水生态造成了影响。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每年约1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奔流北上,润泽京城。来之不易的“南水”,提高了城市韧性和供水安全保障,改善了城市居民用水条件,为城市赢得了宝贵的水资源涵养期,也让北京逐渐攒下了“水家底”。由此,北京也迎来了自备井大规模置换的良机。

近年来,北京市还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改造,推广节水器具的使用。市级建立了稳定的节水转移支付资金渠道,支持各区节水载体建设、节水技术创新、节水器具换装、节水典型示范、再生水利用推广等工作。全市换装高效节水器具110万套,城镇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99.4%;构建了以分区计量管理为核心、覆盖全市城镇供水的漏损管控系统,市区DMA数量达到2500余处,加快智能远传水表应用,累计安装更换335万支左右。

做好节水治污 再生水利用率提高

位于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接的北京温榆河公园,被称为北京最大“绿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温榆河公园全部使用再生水和雨洪水作为公园生态水源,年利用再生水1.6亿立方米,利用雨洪水400万立方米。

坚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北京应对水资源匮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北京通过持续精准发力攻坚,再生水生产量和利用量随污水治理逐年提升,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得到有效缓解。

同时,北京加大再生水在园林绿化用水方面的使用,已实现1500万平方米公园园林绿化用水使用再生水替代。市政杂用再生水利用程度也不断提高,每年用于建筑施工、绿化、环卫、洗车、冲厕的再生水总量达4000万立方米。

营造浓厚氛围 开展节水宣传培训

2024年元宵节前,在石景山区模式口文化大街上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猜灯谜活动——《北京市节水条例》(以下简称《节水条例》)实施一周年之“学条例·猜灯谜”活动。石景山区水务局将元宵佳节与《节水条例》有机融合,把节水知识改写成趣味灯谜,让社区居民在元宵佳节的欢乐气氛中进一步深入了解《节水条例》和节水知识。

“自来水生产出来后,经过供水管网送到千家万户,现在大家请看,这件展品模拟演示的就是我们日常家庭生活中用水情况……”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节水展馆,是一座以水的知识和节约用水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性展馆。展馆常设水的知识、水的应用、节水工作综述、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多媒体展示、节水互动活动等六大区域,通过活泼生动的形式、语言,科普传播节水知识。

在北京,类似这样的节水宣传活动时常举行。市节水办、市节水中心结合《北京市节水条例》的实施,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持续开展节水宣传工作,深化市民节水意识,营造节水惜水良好氛围,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