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终不负 牢记嘱托再出发——市水务部门勇担使命接续奋斗守护无价之宝

日期:2022-08-30 12:51    来源:北京水务网站

字号:        

本站讯 “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在坝上待会儿,看看‘大水盆’里越来越满的水,想想它滋养的土地和人民,守着它心里就很踏实。”在密云水库管理处工作的周上梯跟水工建筑安全打了20年交道,为守护“生命之水”挥洒了半生青春。

初秋的密云水库,碧波盈盈,绿水无垠。在这一盆净水背后,首都水务人凝心聚力保水护水正当时。

2020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贡献。”全市水务系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推进“上游保水、护林保水、库区保水、依法保水、政策保水”,本着“保安全、多蓄水”的原则,多措并举保障水库安全运行,密云水库蓄水量创历史新高。同时,持续深化水库上游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库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水源保护工作成效明显,首都“大水盆”愈发充盈饱满、生态向好、生机盎然。

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大水盆”愈发充盈

“蓄水位155.30米,又刷新水库纪录了!”2021年10月1日早8:00,密云水库管理处调度科王泽勇与同事们像往常一样,综合潮河、白河观测点汇集来的测报数据,对水库蓄水情况进行计算。恰是这一算,“算”出了建库以来历史水位“新高程”。金秋时节,首都“大水盆”以丰沛的“生命之水”向共和国华诞献礼。

去年汛期,北京多次迎来历史上的极值雨水天气,多场强降雨为京城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密云水库流域全年平均降雨量653毫米,是多年同期的1.4倍,为建库以来最大,降雨日数98天,较2020年同期增加16天,为建库以来最多。

于密云水库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于首都水务人而言,既要把能存的水存下来,又要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为保障高水位,我市水务部门全面落实全市85座水库“三个责任人”“三个重点环节”和21座大中型水库“明白人”。完成全市水库安全鉴定,制定水库除险加固计划,实行“一区一单”。加强水库工情监测分析,特别是在密云水库高水位运行期间,加强对大坝、机闸等水工建筑物及工程设施巡视检查及监测数据分析,保证密云水库防洪度汛安全和设计工况下运行安全。

天给力,人帮忙。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强有力加持下,水库最高蓄水量达35.793亿立方米,创造了密云水库蓄水量新纪录,再一次定格了首都“大水盆”的高光时刻。

“盆里有水,心里不慌”。高水位蓄水“压力试验”成功通关的背后,是我市水资源战略性储备的稳扎稳打。自2015年南水进京以来,密云水库转为北京市战略性水源储备的“大后方”,蓄水量由8亿立方米,逐年攀升并稳定至近30亿立方米。王泽勇说,“在南水进京前,坊间曾有‘京城三杯水两杯来自密云水库’一说。如今,北京市区日均生活用水300万方左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约160万,这样算来,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可保市区近3年用水,‘大水盆’已经成了北京市民的‘水底气’” 。

“地上、地下”协同修复,“生命之水”造福京城

眼见着库里存水多了,生根在首都水务人心里的一个想法再次“发芽”:如何让有限的“库中水”在缺水的京城流动起来、存蓄下来,让“生命之水”造福城市?

市水文总站水生态健康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至2021年,密云水库生物多样性良好,水生态常年稳定在健康状态。为充分利用优质水资源,进一步改善北京平原地区水生态环境,缓解多年来地下水超采带来的亏空,经市、区两级水务部门充分论证,分别于2021年4月、9月启动重点河道生态补水,通过对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及下游潮河、白河、怀河、雁栖河等河道的联合调度,推动实现藏水于地、涵养水源,平原地区“地上、地下”水资源水生态协同修复。

2021年5月29日上午5时,潮白河补水水头在白庙橡胶坝处与下游有水河道汇合,潮白河北京段22年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水来了,生机就来了。

作为潮白河管理处的“老人儿”,环境管理科科长贾立光介绍,自补水以来潮白河沿岸生态正在以“目所能及”的速度改变。“拿向阳闸库区来说,天鹅、白鹭、䴙䴘数量明显比往年多,去年还监测到几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贾立光说,“河就得有水,水流动起来才有生气”。

水到之处,市民“实惠”多多。今年暑期,常来顺义区减河公园遛弯休闲的居民发现,园内河水水质明显变好,往常的怪味、浑浊不复存在。过往使用的再生水被来自密云水库等的补水水源替代,水质来了个“大升级”。随着清澈透亮的河水一起到来的,还有各种肥嘟嘟的大鱼,乐坏了喜好垂钓的市民。

市水科院水生态专家李文忠介绍,密云水库向下游补水推动地上形成连通水面,促进岸坡植物和水生植物生长, 同时促进河道微地形多样化,形成了浅碟、深潭、岛屿、灌草、疏林等不同流速、水深、水面面积的多样河流生境,为鱼类、底栖动物、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吸引了大量白骨顶、苍鹭等游禽和涉禽,补水后在大秦铁路桥上游水域边滩还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小流域”解决保水“大问题”,涵养区建设渐入佳境

金秋时节,密云区不老屯镇半城子村坡地的栗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刺球儿”。走近看,坡面部分的板栗树下都被一圈“树盘”牢牢箍住。据密云区水保站高级工程师李民义介绍,半城子小流域范围内的主要经济林为板栗,过去为便于捡拾板栗,村民们把树下杂草灌木全部清除,导致林下土地裸露,甚至土壤沙化,特别容易形成水土流失。每逢降雨,都会“泥沙俱下”流入沟道,坡地上沟沟壑壑、斑驳狰狞,长此以往导致土地日益贫瘠,还影响了进入下游密云水库的水源水质,增加了河库淤积隐患。为此,市水务部门坚持源头护水,建梯田、修护坡,力争把水土都“留”在坡上,确保“净水入河、入库”。

同属密云水库上游的转山子小流域,横跨密云水库一、二级水源保护地。转山子村排水出村的位置有一段特殊的“沟渠”,沟里种满了芦苇、菖蒲、千屈菜等,水流经此“沟”后都会变得清澈许多。这段沟渠实为雨水净化湿地,依靠湿地消纳滞蓄和植物根系净化作用,出水的总氮、总磷等水质监测指标明显下降,可直接流入下游密云水库。。

“如果把密云水库‘大流域’看做是一条大动脉,那上游的小流域就如同人体内的毛细血管,只有我们把每一条毛细血管疏通了,大动脉才能顺畅,人体才能健康,”市水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佳璇介绍。

密云水库流域在北京境内涉及延庆、怀柔、密云3个区,22个乡镇、约400个村级行政单元,共179条小流域。从2003年开始,北京市试点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现如今,经过相关部门近20年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实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全覆盖。

特别是近三年来,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9%,其中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大幅减少,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持续“双下降”,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年均保持土壤115万吨、涵养水源2992万立方米,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河入库,保水保土保生态效益显著。

京冀携手联动,流域治理迈出新步伐

治水,要坚持系统观念,关键是以流域为单元,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密云水库流域总面积15788平方公里,其中河北省占78%,主要涉及张家口和承德两市五县,保护好密云水库“无价之宝”,离不开京冀协作,更离不开全流域的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今年8月30日,《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1—2025年)》正式签订。新一轮协议基于北方水资源保护的特点,坚持“水量核心、水质底线”的原则,健全完善水质水量补偿基准、补偿标准,增加了纳入考核监测河流的数量,进一步强化了资金绩效管理和项目实施引导。

京冀协同联合治水保水,早已在探索的路上行进了多年。2020年,京冀两省政府就制定印发了《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方案》,携手推进“生态保水、执法保水、科技保水、工程保水、河长制保水”五大行动。特别是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2018年底北京市与河北省签订了《北京市河北省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18年至2020年),建立了全国首个以水量、水质、行为管控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政策实施三年来,共落实生态补偿资金21.51亿元(其中我市9.51亿元、中央9亿元、河北省3亿元),潮白河流域密云水库上游入北京境内水量9.46亿立方米,跨境断面水质基本指标好于考核标准,补偿期总氮浓度总体明显下降,京冀协同保水的序章已初步写就。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的基本理念,以“河长制”为有力抓手,以“断面考核”为检验目标,河承两市五县还扎实推进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河(库)滨带生态治理、尾矿污染治理等工作,发展绿色产业,均已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今年,在此前京冀两地联合水土流失监管行动的基础上,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又联合北京市水务局、河北省水利厅启动“2022年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专项行动”,根据计划,京冀两地将探索构建流域水土流失监管新模式,构建流域区域协同监管格局,进一步凝聚起水源安全保障监管合力。

青山叠翠,绿水如画,几代首都水务人,皆以梦为马,探索治水保水利民之路。现如今,新一代水务人将继续站在前辈铺就的基石上,牢记嘱托再出发——守一盆净水,护一方百姓,造福京城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