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水务执法“改革棋” 为首都城市治理保驾护航

日期:2022-08-17 15:28    来源:北京水务报

字号:        

本站讯 首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澎湃,北京水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亦蹄疾步稳:全市20个执法力量全面整合,形成一支“水务铁军”,建队伍、立机制、强筋骨、重联动,以执法改革促水务领域城市治理能效提升,支撑法治政府建设,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深化水务为民实践,营造社会共治共管氛围,将全市水务执法工作下成“一盘好棋”,有力有序、有声有色。

从“多龙治水”到“一龙治水”

2021年2月1日,在整合了北京市水政监察大队、南水北调工程执法大队,以及相关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责的基础上,市水务综合执法总队正式挂牌成立。

此前,北京市的涉水执法职能由20家单位分别承担,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标准不一,犹如“多龙治水”,执法效能发挥有限。整合多方力量,推动实现“一龙治水”“一治到底”,成为深化本市水务执法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总队成立仪式上,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安君明确指出:“总队成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集中统一、装备精良、执法高效、监督有力的水行政执法运行体系,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承担起强化行业监管、社会治理、为民服务等重大职责和使命。”

所谓不破不立,先破后立。总队成立后,全市水务执法范围被重新划定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以及两个中心城区共6大片区,全面突出综合性执法功能,聚焦重大疑难案件的查处和监督指导,统筹协调各区水务执法工作——至此,乘改革的东风,本市“多龙治水”的局面发生了改变。

全面整合职能,完善体制机制,规范业务流程,理顺414项权力清单,实现16区执法、14项水务执法领域全覆盖——以总队成立为改革引擎,市水务执法实现了力度和效率双提升。

过去,面对河道违法事件,责任单位往往以“管为主”“执为辅”,执法手段的刚性作用发挥不足,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戒,会像“牛皮癣”一样反复发生。水务执法改革推动了执法力量的集中与壮大,让执法工作更“有力度”“长牙齿”。仅2021年,全市开展水务执法检查两万余次,结案500余件。2022年,在日常监督执法基础上,又集中开展冬奥蓝盾、排水许可监督管理等15个专项行动,压茬重拳打击各类涉水违法行为。

执法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就执论执”,还要“以执促立”。市水务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李京辉介绍,在参与制定《北京市节水条例》《北京市水行政处罚程序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总队就具体罚则、行刑衔接等提出诸多建议,特别是针对执法过程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反映,以执法视角配合立法工作,深化水务领域立法的“地方特色、管用实用”,推动全市的水行政法律法规制定更针对实际问题、深入百姓心里。

从“单兵作战”到“联动统一”

“总队1个机关、6个分队的执法力量,相较全市的执法范围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怎样让‘小机关’拉动‘大基层’,全面带动基层执法力量,深化水务执法与各领域行政执法全面联动,打通水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这是总队成立后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李京辉表示。

2022年6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攻坚正酣,与此同时,北京进入夏季用水高峰期,确保水务工作不出现涉疫风险、维护区域内供排水安全有序成为水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6月3日,总队石景山分队协同区水务执法队、街道执法人员,深入所辖老山社区,开展针对医疗卫生单位以及高耗水行业的“取供用排”全链条执法。行动开始前,石景山分队执法队员针对此类执法的查处重点、技术要点、法条细则等向区、街道同志进行了详细讲解,在随后的联合执法中手把手现场教学,执法成效显著。据了解,石景山分队党支部将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五作为主题党日,与基层开展共建,每月一主题,通过教育培训、执法联动等方式,帮助基层提升水务执法能力。

石景山分队的联动共建举措,是总队市区街三级联动的缩影。2020年7月起,在国家“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的宏观背景下,北京22项涉水行政执法职权下放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执法权下放是责任,不是甩锅,要帮助基层从‘管不了’到‘管得了’,还要‘出成效’,培训及联动就是极为有效的手段。”总队法制科负责人蒋春梅表示,为确保基层能将这些执法权“接得住、管得好”,总队各分队通过平台共享、理论培训、现场办案、以干代训等方式,持续开展联动共建,基层执法水平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让执法工作见到实效,既要纵向联动,又要横向联合。

今年3月,市水务综合执法总队以门头沟分队为试点,与门头沟区法院行政审判庭签署合作协议,创新“行政执法+司法审判”衔接机制,实现执法司法信息共享,畅通涉水案件分析研判渠道,实现执法与公检法联动协同全覆盖。

如今,北京市区街三级执法,水务、市政、公安,以及跨区域联合执法工作渐成常态,从源头上破解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部门推诿,有效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现实问题。

“过去一家餐饮机构每个月可能要接受来自水务、市政、卫健、环保等不同单位几次乃至十几次常规检查,现在我们积极推动多层级、多部门‘综合查一次’,努力实现执法效能最大化、成本最优化、体验最佳化。” 蒋春梅表示。

既要“利刃出击” 也需“春风化雨”

今年6月,总队东城分队接到了体育馆路街道的“求助”电话:街道执法队在摸排时发现,辖区内两家单位存在雨污合流回流情况,鉴于历史权属不清、资金费用、土建施工等问题,涉事单位对整改的抵触情绪比较严重,街道执法队工作遇阻。了解情况后,东城分队以“水警进社区”为民实践为契机,向事主单位详细讲解相关政策要求、法规法条,同时协同东城区城管委、北京排水集团等部门帮助事主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如今,改造工程开工在即,污水终有望排放得“正大光明”。

“社区街道往往是社会矛盾集中的区域,只有真正走进社区,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李京辉说。执法秉公自是当然,利刃出击也要“春风化雨”。李京辉介绍,为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企业纾困,在“包容审慎、首违不罚”工作思路指导下,总队推动出台《北京水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及实施方案,对9类轻微违法事项明确不予行政处罚,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年轻的总队改变过去“以执为主”的单目标模式,初步摸索出了一套“普、执、宣、服、总、长”执法模式,体现社会共治、改善营商、执法为民、联动高效的核心理念,基本呈现出北京水务执法改革的成果雏形:坚持普法在前,执法有力,宣传震慑,着眼长效,以标本兼治的思路,不断拓展执法为民的服务外延。

现代城市治理驶入深海,离不开法治护航。如今,北京水务执法改革正继续在完善制度体系、统筹执法力量、拓展执法空间、探索执法智慧化的道路上深耕不辍,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水务执法改革之路正劈波而开,让水清岸绿,为法所护,水惠民生,据法而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