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串联起两个冬奥场馆,这在北京并不多见。
即将拉开帷幕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让名不见经传的五塔寺路出名了。
曾经,这里人车混杂、景观单调、岸高水深。
一场从今年年初开始的改造,让这里大变样。
人车分离、林下漫步、亲水码头、冬奥元素……海淀区这条紧邻南长河,处处彰显绿色、共享、开放等办奥理念的滨水路正在华丽变身。
图1 冬奥环境提升整体效果图
路之变
曾经 人车混杂危险“不好走 堵得慌”
“这是哪儿?”看着家人微信发来的照片,王先生觉得有点儿眼熟,但一时间又认不出照片上的地点。照片上,一条平坦笔直的马路依河傍柳,路上一半行车,一半铺装着红色沥青,辟成了专用自行车道,路边还点缀着长条状“步入式”景观绿地。当得知这竟是距离自家不过几百米的南长河滨河路时,王先生惊讶得不敢相信,“认不出,大变样了。”
虽然在五塔寺路附近住了40多年,但王先生平时却一直不爱往这条路上拐。五塔寺路是前往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和北京动物园西北门的主要通道,但在周边居民的眼中,这条路可“不好走”。路的西段为双向车道,宽16米;但越往东越窄,东段的路直接缩成了单行线,宽只有7米,就像被突然掐了“脖子”。路上也没有设计专门的自行车道,人行便道更是被树池切割得支离破碎,十分狭窄,人走着走着,就会被“挤”到马路上来,被迫与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混行。“堵得慌”是这条河边路常有的感受。此外,人行道边就是河堤,落差大的地方有一人多高,又没有栏杆遮挡,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很是危险。
不光路难走,路边的绿化景观也显得老套、乏味。北京人常见的松柏、杨柳种植在路边,一道半人高的铁护栏,将绿化带与行人隔开。挺好的绿地就在眼前,但行人却只可远观,无法“亲绿”。
随着冬奥脚步的临近,被夹在首都体育馆、首都滑冰馆这两座冬奥场馆之间的背街小巷五塔寺路亟待升级变身。
现在 奥运元素点缀“树下憩 林中游”
今年5月,五塔寺路和紧邻的南长河正式启动了环境整治和改造提升。人车分离,成了五塔寺路改造的首要任务。
架空线全部入地、路边停车场平移挪走、拆除路边碍事儿的小平房……属于背街小巷的五塔寺路划定了单向与双向行驶区域,在基本不改变路面宽度的基础上,愣是增加了一条专门的自行车道,绿地中更是加设了“步入式”景观小径……随着改造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原本人车混杂、安全隐患、景色单调的背街路,逐渐变成了“老皇历”。
现在走在五塔寺路上,记者注意到,每个路口都重新施划了过街人行横道,并辟出了专门的行人等候区。而紧邻五塔寺路的南长河,沿河设置了观景平台,人们不仅能“走过去”,还能“停下来”,看看南长河的优美景色。同时,与平台连接处,还特意铺就了无障碍坡道,与人行步道相连接。这次改造还增加了河坡处滨水步道及人行天桥,与现有道路人行步道形成闭环,实现了两公里河道游线成环,方便了市民游览。
曾经“只可远观”的老式绿地,如今已变身“步入式”林间绿带。海淀区城管委环境建设科副科长焦庆辉介绍,过去成材的松柏、杨柳等树木仍被原样保留,树下则补植了高度在1米左右的冬季耐寒常绿矮树种,让行人既可树下憩,又可林中游,还实现了“四季有景、冬季见绿”,体现了绿色冬奥理念。
当然,紧邻冬奥场馆,五塔寺路和南长河也少不了冬奥元素。几名工人正蹲在绿带间,将白色石板加工成不规则的冰块造型,再一块块组合、拼接起来,将林下路拼成趣味十足的“冰雪小径”。焦庆辉说,除了“冰雪小径”,路边的座椅也和冰雪运动息息相关。“我们特别设计了古代‘冰床’造型的座椅。”焦庆辉表示,乾隆《万寿图》中,曾描绘过古时人们乘坐冰床在冰面滑行的场景。这一怀旧场景,将被制成半透明的文化展示板,立在“冰床”座椅旁。
图2 河道旧貌
图3 改造后效果图
景之变
曾经 滨水景观单一“河道没啥可看”
和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五塔寺路相比,南长河的名气要大多了。这条北起长河闸、南至高梁桥的水道是历经五代的重要历史河道,更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南长河曾给大运河补充水源,承担漕运功能,灌溉海淀大面积稻田和粮菜作物。这里还是连接紫禁城、紫竹院行宫和颐和园的重要水路及码头节点,沿线有几处重要码头。因慈禧一生去过颐和园32次,这期间多由码头陆路转乘船,因此这里还有“慈禧水道”之称。
南长河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近年来,这里还开发了皇家水道游旅游项目,游客坐着“皇家游船”,可欣赏京城水系美景。“有时挺替游船上的游客可惜的,总觉得这段河道没啥可看的。”张女士从小住在附近,对五塔寺路附近的情况非常熟悉,“两边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河堤了,完全没有吸引人的景点。”
“市民的感受没错,五塔寺路沿线就是缺少有特色的滨水景观。”海淀区水务局工程科李杰告诉记者,在设计之初,设计师沿线征集了很多建议和意见,在景观方面,大家一致认为这段路的滨水景观单一无变化、没风格。
现在 增添壁画兽头 再现长河盛景
其实,历史悠久的南长河可展现的文化内容太多了。在本次参与改造的中关村南大街至动物园西门这730米河道两岸,海淀区水务局和设计方将御河和五塔寺文化作为展示重点,让市民和游客移步换景,体验长河盛景、古都风貌。
“这条河道有几处码头,但太普通了缺乏文化内涵。”李杰说,为了呈现御河和五塔寺文化内涵,南长河的码头和沿线景墙增加了铜板壁画,节选《万寿图》的“川至迎长”卷、《胪欢荟景图册》,来展现当年长河盛景、古都风貌。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上述绘画的文化景观,岸边已建好的叠水景观也颇有文化内涵。在垂直于水面的背景装饰墙上,设置了数个兽头造型,水会从兽头喷出,落入叠瀑水池,营造叠水效果。喷水兽头的造型借鉴了传说神兽“蚣蝮”,取寓意四方平安,祈求风调雨顺。
走在南长河沿线,可以看到古河今梦、长河烟柳、胪欢荟景、叠水清音四大景点,在这里感受历史上南长河周边的风土人情、市郊风貌;畅想皇室游船出行时的盛大图景;体会“天坛看松,长河观柳”的美景。
图4 河道旧貌
图5 改造后效果图
水之变
曾经 雨水+污物 直接污染河道
河道整治,水质提升是根本。虽然南长河的上游是水质优良的昆玉河,但仍有污染源头对河道水质造成威胁。
北京禹冰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景观所所长郝小强负责南长河改造设计工作,在他的手机上,还存留着改造前的堤岸旧照。“原来的道路雨水涵道直接通向水面,下雨的时候,雨水会带着路面上的污染物从五塔寺路上顺着堤岸直接流进河道里。专业上叫‘面源污染’,对水质会产生一定影响。解决雨水中污染物的主要方法是过滤和降解,其实也就是给污染了的雨水一个空间和时间,让环保材料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
现在 净水于无形 景观也能净化
郝小强说,在生态设计上,建造一个净化装置是较为常见的方法,将雨水引入,经过处理再排入河道。然而,在空间有限的河道两岸建蓄水池,既不好实施又不好看。
经过几轮研讨,设计团队决定将净水装置与8处叠水景观相结合,市民和游客从外观看是古香古色的叠水景观,但背后其实藏着泵站、沉淀池、净化池、环保材料和管道,净水于无形。
降雨期,雨水会直接流入藏于叠水池后的净化池进行处理;非降雨期,泵站会抽提河水,送入净化池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水会通过内置管道导入生态净化池,在净化池内与净化产品充分接触,去除多余的污染物,再通过兽头排入河道。经统计,沿线共设计了8处净化装置,承接全部过水涵道雨水,设计喷水兽50余个,一举两得实现了净水功能与文化景观。
图6 改造后的南长河焕然一新
前景·可期
盛装迎接冬奥 打造“长河四景”
目前,五塔寺路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市民走在五塔寺路上,已经可以感受到畅快的交通路况。而郝小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南长河升级改造工程预计年底完成河道部分的所有工作,盛装迎接冬奥会的到来。
南长河730米改造工程只是海淀区水务局南长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未来还将分阶段开展半壁街段、广源闸段和紫竹院至国家图书馆段的升级改造,最终打造“长河四景”,为市民展示更加丰富的长河文化。
目前,长河四景中的“林泉高致”已在首体段实现。未来,在半壁街段、广源闸段和紫竹院至国家图书馆段将分别呈现“行舟入画”“谈史话书”和“简山竹风”3处景观,市民游客可以在这些河段漫步河边或行舟河上,感受西山画卷、诗书长廊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