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3年来潮河总干渠第一个带水运行的国庆长假。
上午9时,北京市京密引水管理处潮河管理所所长杨小冬准时到岗值班。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他喜欢先走到渠边看几眼。两岸栽种多年的绿植倒映在十余米宽的水面上,用“水清岸绿”这四个字形容最为贴切。
9月起,本市启动为期8个月的大规模跨流域生态补水,其中有19条河道在国庆节期间开展补水,潮河总干渠就是其中一条。始建于1958年的潮河总干渠全长11.4公里,曾主要用于密云区、顺义区农业灌溉,但后来因为北京水资源紧缺以及农业的逐渐退出,失去了输水功能,仅在汛期承担行洪功能。
“从1999年至今的23年里,除了汛期降雨有时有水,这渠一直是干的,这次补水让水资源藏于地下,并让这条老渠从无水到有水,重获新生。”52岁的杨小冬虽然去年才调来这里工作,但对这条渠的情况了如指掌。
这次补水重“走”当年的老路,从密云水库引水,经潮河提辖庄闸进入潮河总干渠,再沿渠道前行11.4公里,从位于顺义区贾山村附近的渠尾流出,最后进入唐指山水库存蓄。杨小冬和同事们24小时守护这11.4公里的河道安全。
“闸首瞬时流量3.03立方米每秒、出口流量2.14立方米每秒……”杨小冬仔细查看工作日志上值班人员当天早上测量的实时数据,与此同时,同事薛明雨和王岳也穿好救生装备,走进渠中,站在与大腿根齐平的水中,用测流仪测起了实时数据。
“这渠太老了,渠底都是黄土,会有一定渗漏,这些数据要随时掌握,毕竟20多年来第一次补水。”杨小冬说,管理所必须严格按照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的指令调度,监测水文数据,确保不出现较大误差。
查完水情数据、检查机闸设施的工况之后,杨小冬带着同事开始一天的巡河工作。
渠道全长11.4公里,杨小冬一天至少要巡两圈,也就是45公里以上的路程,有时夜间还要加班巡查。“渠道旁有公路,我们以开车为主,重点位置就改成步行巡视。”司机开车,杨小冬就会侧身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透过车窗,紧盯渠道两岸,一旦发现有烧烤、违法捕鱼等行为,就要马上停车,上前劝阻。
潮河总干渠恢复了水清岸绿,杨小冬跟村民一样打心眼儿里高兴,但在他心里,还要紧绷安全这根弦儿。
潮河总干渠下游有几段高填方段,河底比旁边民房的房顶还高,补水之后最担心的就是外坡渗水,所以每次巡到这里,杨小冬都要重点关注。
“说实话,刚到岗位上的时候真有些不适应,水务人管的地盘没有水,总觉得有点别扭。”杨小冬坦言,管理所的20多位职工都有这种感受。但尽管渠内23年没水,大家始终坚持每天例行巡检,保障了水工设施的日常养护和正常运转,在今年补水工作启动前,以最快的速度让各机闸投入使用,确保了补水工作的顺利开展。“渠里有水,干劲儿更足了。”
在假日期间,潮河总干渠只是19条生态补水河道的其中一条,所有补水河道的日常信息都会通过网络或电话,实时汇集到生态补水的“大脑中枢”——位于团城湖附近的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运行调度科科长贾云天的工作就是带领同事统筹各方数据,分析研判,开展动态调度,一干就是24小时不合眼。
从水库到河道,从沟渠到边沟,在市水务局的统筹下,水务人在假日期间坚守岗位、监测水情、动态调度、保障河道安全的同时确保市民游河湖安全。正在进行的生态补水,不仅保障了市民生活用水的安全供应,还将水资源调入河道,为周边市民营造亲水环境。
截至目前,生态补水工作已实现潮河总干渠、雁栖河、怀河、小中河、秦屯河、肖村河、万泉河等19条河道连续有水,新增有水河长393公里,新增水面面积25平方公里。水务部门向新增有水河道、湖泊及水库日补水量0.16亿立方米,累计补水3.74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