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城市副中心的不少小微水体旁,都能看到有人举着长长的杆子,杆子一头的绳子垂进水里,看上去像在钓鱼,实际上是在监测水体。
近日,北京市水环境监测中心集中开展全市974条小微水体监测工作,而城市副中心就占了三分之一。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的小微水体监测工作已全部顺利完成。
为考核全市小微水体整治达标情况、评估小微水体整治效果,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对全市974条小微水体开展监测任务,其中,通州区的小微水体最多,达336条(个),共设置了调查监测点550个。
小微水体主要指的是农村地区沟道、坑塘、马路边沟、公园池塘等,呈水体面积小、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因此监测工作也存在一定困难。为了完成550个监测点的监测任务,市水环境监测中心通州分中心联合区河长办、属地乡镇政府采用分组进行、全天不间断的方式进行采样,实现了采样、运输紧密衔接,接样、化验有序轮转的工作目标。同时,对现场发现的水面漂浮物、垃圾渣土等问题进行登记,督促属地立即整改。
在现场采样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许多小微水体涉及的沟、渠、坑、塘水量较小,岸坡陡峭、泥泞、杂草丛生。由于无法靠近水体,传统的采样方式和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工作人员可能存在意外落水的安全隐患,且有些区域只能取到岸边水,水样泥沙多、代表性差。
为保证采样的可行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采样人员对比了各种工具,并经过现场试验,最终自创“伸缩杆+采样桶”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监测难题。
工作人员选用质量较轻的碳纤维伸缩杆,可实现1.5米到12米之间自由伸缩,杆头部用绳索固定0.5升轻便型采样桶,最大限度降低采样难度。使用自创“神器”后,一些原本无法靠近的水体得以安全顺利地完成取水工作,且采样位置更接近水体中心,更能代表整个水体的水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