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水”文章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1-08-25 18:08    来源:中国财经报

字号: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以水为脉,引水、治水、节水,有序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建立节水机制;持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再生利用和城市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用水总量基本维持在每年41亿立方米以下,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控制在26.69亿立方米到29.08亿立方米之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由15.4立方米下降至11.3立方米。

目前,北京市累计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干线80公里,市内配套输水管线约130公里;新建和改造自来水厂8座,总规模375万立方米/日;新增调蓄设施3处,容积4000万立方米,实现了南水北调中线水与密云水库的连通,工程年接纳来水能力超过10.5亿立方米,实际年均调入水量12亿立方米左右。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京调水超过64.59亿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中70%是中线水源,大兴、门头沟、昌平、通州等部分区域也用上“南水”,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300万人。

地下水持续超采状况得到遏制。自2016年起,北京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现已累计回升3.72米,增加储量19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401条,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实施,蓄水量最大达26.8亿立方米。

污水治理压茬推进。2013年的第一个三年行动方案重点解决城镇地区污水能力不足。通过新建或升级改造建成了60座再生水厂。2016年,第二个治污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围绕黑臭水体治理和城乡结合部、重要水源地和民俗旅游区村庄开展污水治理。经过三年努力,新建改造污水管线1081公里,新建再生水管线472公里,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14座,新建再生水厂27座,完成了142条黑臭水体治理,解决了868个村庄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2019年,第三个治污行动方案是实现水环境治理重点由城镇地区向农村地区延伸,由解决集中点源污染向分散点源和消减面源污染延伸,由黑臭水体治理向小微水体整治延伸,由注重工程建设向更加注重运行管理转变。计划到2022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以上,其中,中心城区达到99.7%,副中心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55%以上。

截至2020年底,北京有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共67座,污水处理能力679.2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基本解决了城镇地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所有新建再生水厂和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主要出水指标一次性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

在加强污水处理、提升污水处理标准的同时,北京市近年来加快再生水利用,利用量达到12亿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资源配置总量近3成,再生水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

节水型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十三五”以来,北京市大力开展杜绝公共场所“水嘀嗒”、城市绿地“水汪汪”、建设工地“水哗哗”、道路“水渍渍”等用水浪费现象。同时,持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再生利用和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促进城市更新改造和水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