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靠养山致富,密云区不老屯镇半城子村一边保水、一边护农,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用一条“荒沟”脱低奔小康……每一段乡村振兴故事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水土保持概念的引入——生态清洁小流域。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曾经,水少水脏、土壤流失成为制约京郊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北京市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也开始慢慢转变:从单纯的治理水土流失转向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从单一的服务农业生产转向服务多样化可持续经济发展。
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引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坚持污水、垃圾、厕所、沟道、面源污染五同步治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生态清洁小流域带动了京郊乡村实现生态修复、产业振兴、增收致富等多领域蝶变。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北京市已经建成46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2021年,50余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也已经提上日程。
平谷区三白山生态清洁小流域
养山富民:大山里藏满了“摇钱树”
位于平谷北部深山区的大华山镇挂甲峪村,村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这里是挂甲峪生态清洁小流域,也是北京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户外教室”基地。“我们现在的生活变化可大了,在大山里搞旅游,开民宿,种大桃,还住上了生态小别墅。”王俊利是土生土长的挂甲峪村村民,也一点点见证了家乡的变化。
挂甲峪村一直在向大山“要发展”,但不是传统意义的“靠山吃山”,而是可持续的“养山富民”。挂甲峪村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目标,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顶坡沟立体开发,同步实施了致富道路修上山、水利设施建上山、优质大桃栽上山、再生能源用上山、科技文化跟上山、电信网络布上山、文体项目建上山、有机果品改上山、旅游客人游上山、生态别墅建上山的“十上山”工程。
“十上山”工程使挂甲峪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成了“五瀑、十潭、三湖”景观,湖水既可进行农田灌溉,满足果树生长的需要,又可以搞水产养殖并供游人观光垂钓。如今,村内已经成为集餐饮住宿、登山健体、休闲观光、林果采摘、篝火欢歌、垂钓烧烤、民俗旅游、温泉洗浴、神奇溶洞、文化创意、会议承办、养老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村内统一建了别墅式新居,我们现在家家都住着生态‘小别墅’,自己的居住条件改善了,还能利用别墅搞民俗旅游。”对比起当年的小山村,如今的挂甲峪让王俊利幸福感“爆棚”,村民们过上了“坐家当‘老板’,靠房来赚钱”的生活。
隶属于三白山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平谷区峪口镇三白山村也是“养山富民”的又一生动实践。三白山村四面环山,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小气候,土质为红胶土,非常适宜种植果树,这里也是平谷区最早引进红富士苹果种植的村之一。
2019年7月,三白山生态清洁小流域开始实施。监测表明,通过山区封禁治理等措施,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蓄水能力得到增强;梯田内种植经济林、实施节水灌溉,改善了果树水肥条件,提高了果品的产量和质量。为了让大山的富民效益更高,三白山村引进富硒苹果,用好水好土种出了更多的“富民果”。
平谷区挂甲峪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小区
保水护农:为首都守好“战略水源”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半城子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它位于密云水库正北方向,主要承担着为密云水库补水、防洪,以及向下游应急供水任务。半城子水库所处的半城子小流域,是密云水库上游非常重要的小流域之一。
从半城子水库往南走,就是密云区不老屯镇半城子村。半城子村以林果业为主,种植板栗、核桃等经济果木是村内的重要收入。因地处山区,地形原因导致很多农田之间都有高差,属于坡耕地,一旦下雨,这里就成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同时,农田也毗邻半城子水库,一到雨季,泥沙跟着雨水就往水库“冲过去”,影响着首都水源涵养。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成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肥土留田,清水下山,净水入库,半城子水库少了泥沙“威胁”,半城子村的农田生产力也逐步提升。
走在半城子村的田间地头,生态水保措施随处可见,石块堆砌的梯田石坎、净化滤布、树盘……有了这些设施,“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密云区水保站高级工程师李民义介绍,在有高差的农田之间,垒起1米高的石墙,下雨的时候,可以防止高处农田里的地表径流携带土壤流向低处。另外,在梯田石坎与土壤连接处,还专门增加了一层过滤布,径流下渗时,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半山坡处,还栽种了不少树木,每棵树木的“脚跟”处,都有一个用石块堆砌的半圆形设施。这被称为“树盘”,是专门用于保持水土的一种措施。有了树盘,栽种在半山坡的树木就不会因为降水而造成水土流失,同时还能为树木存蓄一定的雨水,有利于树木生长。据了解,半城子小流域,这样的树盘总计有1980个。
此外,密云区水保站还专门修建了田间生产道路,便利农业生产,同时在半城子水库四周建设了水库围网,最大限度减少人对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
密云区半城子生态清洁小流域
“荒沟”致富:低收入村脱低奔小康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是一个以“烧炭”闻名的小山村。“村子不大,但是大小有47个炭窑,烧的炭在古代还送进过皇宫。”炭厂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烧炭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就退出了烧炭业。炭厂村开始寻求第一次产业转型,从烧炭转向大农业,利用山沟里的小地块以及开垦的山坡地,种植杂粮、豆类等,但“大农业”难以解决这个山村的温饱问题。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炭厂村又开始了第二次产业转型,大农业向林果业转型。”邢卫兵把这一次称之为“不怎么成功”的转型,单纯发展林果经济也没有带领山村发家致富。2004年前后,炭厂村把目光转向了“旅游”,并邀请专家前来测评是否具有开发旅游的条件和价值。2006年,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成熟,围绕炭厂村,炭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也正式启动。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过程中,通过维修塘坝,修建雨洪工程,增加了水资源的可用量,也营造起水景观,扩大了炭厂村的水资源优势;结合村镇排水沟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发展起生物通道,净化水质,美化村镇,改善了乡村水环境状况,为各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保证;利用荒坡、荒地、退耕农地,整修梯田,种植了仁用杏、海棠、红杏,复壮散生核桃、苹果,套种杂粮等林下经济作物;利用坑塘水面,放养鱼苗,开展休闲垂钓。
“2007年,我们开始从村西的一处荒沟起步,开始打造神泉峡风景区,第三次产业转型就开始了”邢卫兵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正确”的转型。神泉峡风景区建立后,实行了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每位炭厂村户籍村民免费持有5个股份。同时,景区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果林管护、管水、保洁、售票、旅游接待、引导等多类就业岗位,使村民走上管理与服务岗位,实现劳动力的转产和就业。
曾经的荒沟,变成了集生态旅游、观光采摘、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沟道,炭厂村也成为门头沟深山区产业转型的成功典范。到2019年年底,炭厂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8万,从以前的低收入村变成了没有一户低收入户的新农村。“村民的收入相比十年前翻了两到三倍。”邢卫兵说。
门头沟区炭厂生态清洁小流域
延庆区张山营小流域位于永定河上游的妫水河流域,是官厅水库重要的水源地;同时,小流域也处于世园会和冬奥赛区周边,在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护与利民工程相结合,围绕冬奥、世园主题,打造休闲村,惠及张山营、小河屯、田宋营、龙聚山庄等17个村庄。
延庆区张山营生态清洁小流域
小河屯村居住着500户,1200余人。曾经村头有两块存放废料、木材的空地,常年堆物杂乱无章且无人整理,严重影响着村子的整体环境。2019年,张山营小流域工程启动后,延庆水保站综合治理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对两块空地也重新做了规划。
“我们把这两块闲散地,植绿、种花、搭建景观,整理、建设成两个小公园。”延庆水保站负责人李铮介绍。在建成“微公园”的同时,为了解决雨季泄洪的问题,还利用地形高差,把天然降雨通过生态沟道和绿地内的植草沟、旱溪、下凹式绿地等相联通,增加雨水源头滞蓄入渗量,使雨水“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同时辅以种植水生植物,如黄菖蒲、鸢尾、千屈菜等,美化微水域,打造了村庄海绵示范区。
如今,小河屯村已经形成生态、健康、可观赏的村域休闲环境景观。生态环境的提升后,村内民宿旅游发展成为核心经济,村民收入也显著提高。
延庆区张山营生态清洁小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