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素有“睡城”之称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因人口密集,涉水基础设施承载压力较大。2020年,北京市实施的优化提升“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多项造福百姓的涉水措施陆续落地,这座亚洲最大的居住社区焕发新的生机。
完成64个自备井置换 12万居民喝上放心市政水
家住华龙苑中里的谢先生是北京昌平霍营一带的常住居民,退休十余年来养成了饭后喝茶的习惯。早饭后,他习惯性地烧上一壶自来水,准备泡一壶茶。“以前都是孩子定期给送矿泉水来,自从前年小区换了自来水,水变得很干净,没有什么异味,我和老伴都是拿它来直接烧水煮饭,非常方便。”
“过去回天地区不少小区和单位是自备井供水,不仅难以保证水质,夏季用水高峰时段水压也时常不稳定。”北京市水务局供水处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实施“回天有我”三年行动以来,北京市水务局积极协调北京市昌平区水务局和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为当地进行自备井置换,并对老旧供水设施进行改造。如今,居民花同样的钱就可以喝上更优质的自来水。
昌平区水务局供排水管理科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对水源置换,对内部供水设施和管网进行升级改造,达到提高供水保障水平、改善供水水质、减少管网漏损的目的。”
三年来,“回天”地区已累计完成天鑫家园、霍营小区、华龙苑中里、九台山庄、嘉诚花园等64个单位(小区)自备井置换任务,年置换水量696.46万立方米,受益人口达11.87万人;完成23个老旧小区的内部供水管网改造,并实现专业化管理;天通苑地区供水管网正常推进;累计铺设供水管线132.5公里,更换智能水表8.8万只。
TBD再生水厂投入使用 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
受中关村产业辐射,昌平TBD(北京科技商务区)应运而生。产业的聚集以及人才的迁移,给TBD地区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潜力,随之而来的污水处理需求也显著增大。
为破解这一难题,作为“回天地区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的昌平区TBD再生水厂,历经两年的施工建设,已于去年年底通水运行,可有效缓解区域污水处理压力,提高回龙观地区、沙河南部地区污水收集处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惠及近30万居民。
TBD再生水厂位北京市于昌平区沙河镇七燕干渠以东,定泗路以南,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采用全地下封闭式,一期占地面积约9公顷,日处理规模为10万立方米。远期,厂区总规划将达到占地面积15公顷,日处理规模20万立方米,涉及约55平方公里,服务近30万居民。
目前,厂区污水处理采用的是“A2O+MBR+臭氧脱色+次氯酸钠消毒”工艺,污泥处理采用的是“浓缩+脱水+污泥外运”处理流程。“使用这种工艺流程,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细菌和病毒,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管理简单,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的建成,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保证。
成立“北排突击队” 全面接管排水管线及附属设施的运维工作
家住回龙观地铁站附近的程序员小范,就职于西二旗软件园的一家互联网企业,育知东路城铁桥是他每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我从毕业实习就在附近租房,以前一到夏天下大雨的时候,这个桥底下就特别容易积水,严重的时候,水深差不多能没过一个成年人……”
积水是表象,症结在管网。
“回天地区的排水管线分布比较复杂,雨污合流的情况比较多,还存在部分排水管线不通、管道尺寸不适宜等情况,再加上管道常年缺乏养护,管线内部淤泥淤积也很严重。这样就会导致下雨时,排水管线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北京市水务局污水处理与再生水管理处负责人说。
于是,在北京市水务局的积极促成下,北京排水集团立即抽调人力、设备组建了“北排突击队”,全面接管回天地区排水管线及附属设施的运维工作。
“刚来的时候条件还真是挺艰苦的,设备没地儿放,管线图纸也不全。”突击队队长王永刚回忆,“很多接收来的设施没有图纸,更谈不上数据台账。”为此,他们加班加点,把回天地区走了一整遍,完善了423条管线数据,并建立了设施台账,定位特殊构筑物、排河口等,成功解决设施数据缺失的问题,为下一步水务工作的推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入驻三年来,北排突击队共计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管线70余公里,累计清出淤泥、垃圾13200余方,拆除雨水管线内封堵60余处,清掏雨水口15702个。实现回天地区设施100%养护,雨水口100%清掏,提升了设施运行能力,彻底解决回天设施失养问题。
“我们还设有24小时的应急处置机制,对于居民的诉求,基本能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王永刚说。
多项涉水工程扎实推进 排水标准提升至3-5年
为提升回天地区排水系统的整体承载能力,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北京市水务局积极协调北京排水集团加快组织回天地区雨污水排除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先后多次组织现场踏勘,对接属地单位摸排现状管线情况,原则上将合流管道保留作为雨水管道,新增污水排水系统,并对部分雨水管道进行提标,分期分批实施分流改造工程,最终实现回天地区排水标准达到3-5年。
“我们依据《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结合回天地区积水点情况,制定了新一轮回天地区水务行动计划,相继启动一、二期雨污合流改造及积水点治理项目,争取到2025年底完成全部的建设工作。”北京市水务局海绵城市工作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建设内容包括:对现状47.6公里合流管网设施进行分流制改造,通过完善雨水管网设施、新建调蓄海绵设施、提标现状设施等手段,解决积水点22处,包括回龙观地区9处和天通苑地区13处。
目前,“天通苑雨污合流改造一期工程”和包含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育知东路铁路桥在内的“回龙观积水点治理一期工程”已于2019年年底启动,计划于2023年汛前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具备防汛功能。二期工程项目也将加速推进,回天地区涉水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将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