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水盆”密云水库旁,有一群护林人,踏遍青山、看松护柏,守望一潭民生水。
水库岸边护林人
进入密云水库林业管理所内湖生态林管理站,一幅手抄黑板报映入眼帘,醒目位置写着“要牢牢建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居安思危,警钟长鸣,防患未然!”字迹工整,书写有力。
内湖生态林管理站位于密云水库南岸,成立于1961年,负责密云水库4980亩生态涵养林的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内湖站辖区内涵养林分为石骆驼东、西分区,以及内湖分区共3个分区,站内护林员10名。据内湖站站长刘领江介绍,每年11月1日到次年5月31日是护林防火季,在这200多天里,若个人没有特殊情况,护林员们是没有休息日的。
内湖站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随时处理林内发生的火情险情。虽然库区严禁使用明火,但附近村民“燎地边”等情况依然存在。北京冬春季节干燥,且大风天较多,“燎地边”不仅对水库环境造成污染,还极易引发火灾。只要收到防火塔发来的火情信息,队员们就要带上近三十斤的灭火设备赶往现场,确保消除一切火灾隐患,同时要对违规人员进行教育。“火情多发的话,一晚上出巡四五回都正常。”刘领江说。
刘领江今年58岁,2000年到林业管理所工作,2007年调到内湖站,护林工作一干就是20年。除刘站长之外,其余队员们平均年龄不过26岁,最小的只有21岁,用刘站长的话说,都是“爱笑爱闹爱玩的年纪”,能耐住林子里的辛苦和寂寞,着实不易。队员们则常打趣说,这片林子长成了刘站长的定心林,外面发生了天大的事儿,都得先到林子里转一圈,心里才踏实。
一朝一夕巡林路
进入林区,寂静莫名,脚踩在落叶上发出的声音格外清晰。我们的到访,打扰了林子里的清净,一只漂亮的野鸡懵懵懂懂地撞进视线,好奇地立在米余远处,观察了我们这群“不速之客”一会儿,又颠颠儿地跑远了。
“这里不光有野鸡,还有野兔子,运气好的话,能碰上野猪。”副站长齐家斌一边说,一边用手中的镰刀砍开张牙舞爪拦路的枯草。林子里的路并不太好走,且不说挡在路上的半人高的嚣张枯草,单是被厚厚的落叶铺盖的地面,就足够让穿着笨重冬装的我们体验一把“深一脚浅一脚”。被问路是不是都这么难走,护林员赵铭靓说,这是为照顾我们挑了好走的路。
“那难走的路是什么样的?”
“难走的路就是,没有路。有林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巡查范围,但林子不会沿着路生长,火情也不会顺着路发生,所以巡林必备镰刀,就是为了开路。”赵铭靓说,在林子里走路费鞋,一个月踩烂一双鞋也是常有的事。
2020年,护林员赵铭靓和刘浩然负责石骆驼东区,巡林一圈大概9公里,日常出巡上午下午各一次,如遇特殊防火节点,例如清明、麦收、春节等,则依需出巡。“林子里实在太静了,就俩人说说话,嘴皮子就这么练出来了”,赵铭靓和刘浩然都开朗健谈,搭档四年,两人几乎天天待在一起。他们开玩笑说,巡林最能锻炼两样东西,一是鞋,二是嘴:鞋能踩烂了,嘴皮子能练薄了。
我把青春献给你
因为涵养林区内有原水库移民村遗留下来的部分坟墓,因此清明节前后十天开放为祭扫期,是林区的重要防火期。这期间,护林员们每天早上四点多出门,经常夜里十一点多才能回去。“刚开始巡林的时候,夜里在坟头边上走来走去,心里也发毛得很。黑灯瞎火的,冷不丁蹿只野兔子出来,吓得好半天才能缓过神来”,护林员吴迪虽然只有27岁,却已然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护林老兵了。
每年清明前,护林队员都要挨片排查林区的坟冢,为的是有的放矢地紧盯容易出现火情的点位。由于对区域内情况太过熟悉,甚至会有家属找到站上,询问自家坟冢的位置。巡林辛苦倒不怕,最让队员们头疼的是危险祭扫还不听劝阻的情况。“我们曾经遇到一位执意明火上香烧纸的老太太,队员们一再讲述利害关系,但老人比较固执,没辙就只能一直守到老人家祭拜完毕,确认没有火情遗患才撤离。”齐家斌说。
巡林结束后,有一小时的午饭时间,吃过午饭,稍作休整,年轻的护林员们又踏上了巡林之旅。晚上,站里组织了春季虫害防治的相关课程学习。齐家斌说,护林远不止迈步走路那么简单,得看、得学、得练,还得用心。
采访结束离开内湖站之前,再次见到门廊里的手抄板报,看着坚韧有力的字迹,想起了那句话:我把青春,献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