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融入自动化、信息化元素,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必经之路,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深知这一点,并在此进行了大量投入。
“自1998年密云水库引入自动监测系统以来,经过几代的技术提升和设备改造,为水库工程与水质监测、洪水预报与水资源调度等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保障。”密云水库管理处总工赵龙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2020年初,密云水库完成了雨水情遥测、水质自动监测、防汛综合业务管理三大系统的‘上链’‘入云’工作,接入北京市领导‘驾驶舱’系统,为保障水库工程安全、防汛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预报预警和指挥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构建水质安全监测预警平台
在距离南水入密云水库出水口三四百米远的位置,有一架白色的“飞碟”停在水面上。这“飞碟”并不是什么外星来物,而是密云水库于2019年投放使用的水质自动监测白河分站的一个组成部分-——白河浮标站。
“浮标站虽小,但可以实时监控周围水质、水文气象指标,与岸边的自动监测站一同发挥作用,让密云水库具备了生物监测预警的功能。”说起这套自动监测设备,密云水库管理处水环境监测分中心负责人王景仕感慨良多。
2015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汉江水成功进入密云水库的“怀抱”,南北水源相融汇成为北京市的战略水源。为弥补水质人工监测耗时耗力的缺陷,密云水库水质监测站白河分站建设项目应运而生。
白河分站对TN、TP、溶解氧、叶绿素、蓝藻蛋白等进行实时监测,每小时传输一次数据,其应用系统对形成的数据库自动生成月度、季度、年度水质变化曲线图,到了高温季节则每周都要生成水质变化曲线图,为汇水区主要水质指标提供了大量准确的监测数据。此外,白河分站配备的生物预警系统,就像为汇水区配备了一位“超级警卫”,不仅能提供“常规指标超标”和“综合生物毒性”的报警,还能判断水质污染程度及类型。
白河分站投入运行后,与水九浮标站、库东浮标站的监测数据“集结”为密云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这标志着密云水库集水质监测与预警、毒理预警、数据存储、分析评价、应急指挥、工作调度于一体的水环境自动化管理体系建成,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实时、连续、可靠的监测数据,全面提升了密云水库水质监测管理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升级水文遥测通讯技术换代
密云水库雨水情遥测系统是密云水库自动化进程上不可或缺的一笔。遥测站遍布密云水库流域15788平方公里,在北京市、河北省共陆续建站42个。填补了流域内雨水情自动监测数据空白、解决了野外恶劣条件下实时加密水文观测的难题。
“2020年上汛前,管理处完成了对遥测系统的第四次升级改造。”密云水库管理处信息管理中心的戴叶军介绍道,“此次升级改造彻底解决了因数据传输造成的信息拥堵现象。”
为保证在持续强降雨的环境下,系统也能通畅有序地传输加密的雨水情数据,密云水库管理处从2018年就开始对遥测系统进行为期三年的改造,陆续对流域内42个站点的遥测终端设备进行更换,将数据传输通信方式更换为GPRS和北斗卫星,进一步增强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因在防汛调度中的重要作用,密云水库雨水情遥测系统既独立“上链”“入云”,接入北京市领导“驾驶舱”系统,又与洪水预报、应急支撑、流量监测系统等共同组成密云水库防汛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再次“上链”“入云”、接入“驾驶舱”,可见其重要性。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有更多的技术应用到水库管理的各个环节,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就大大提高了密云水库第一溢洪道改建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在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应更加关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赵龙说道,“近些年,管理处通过编写技术手册,开展职工课堂、‘3+1’导师制人才培养项目、‘三老三带’等科技培训工作,不断增强人才队伍‘软实力’,为密云水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