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建设,又要管理;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既要继承传统措施的优势,又要向现代化、专业化、科技化的综合治理举措转变;既要夯实已有基础,又要谋划首都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新篇——“十三五”期间,北京水务以生态环境为注脚,稳扎稳打标记每一步发展进程。
治源头:建管并重高效治污
2020年,深秋,北京市区北部清河段水波澄澈,岸上树木挺拔,在清冷的空气中别有一番姿态,晨练的市民徜徉岸边、信步往来。曾几何时,清河是一条可以“闻到”的河,几次治污却又几次被污染,清浊之间,来去数十年。直到2016年4月,清河北岸污水管线贯通,污水进入刚刚投运的清河第二再生水厂,这也是清河自被严重污染以来,终于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还清。北京市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铺设截污管线并修建再生水厂,才算是从‘根’上治好了清河的污染病。”清河“变清”,折射出北京市水务系统建管并重、持续攻坚深入推进首都水环境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水务系统以实施《进一步加快推进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年)》和《北京市进一步加快推进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16年7月-2019年6月)》为抓手,以水环境治理为核心,坚持建管并重,全面推进全市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系统规划建设。全市新建再生水厂26座,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8座,万吨以上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676.5万立方米/日,建设污水管道约2433公里,建设再生水管道522公里,累计解决了1805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污水处理率由2015年的87.9%提高到2019年的94.5%,城镇地区基本实现了污水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农村治污取得重大进展,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稳定化处理。以此为基,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玉带河等一批河道初步还清。
施良策:水环境治理持续升级
工程措施接踵上马,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举措迅速跟进,从而确保了首都水环境治理工作后劲满满、拔节生长。
五年来,北京水务系统抓住影响水环境的“牛鼻子”问题,下决心啃掉治理“硬骨头”,打出重磅“组合拳”:“十三五”期间,共完成142条黑臭水体治理,669公里“龙须沟”旧貌换新颜,率先并超额完成国家要求的治理任务;以改善城市副中心水环境为契机,倒逼上游16条河道还清;实施清河、凉水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等重点河流综合治理与景观提升工程,力争让首都的每一条河流都成为林水相依、水城共融的生态廊道。
与此同时,全面加强对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以及重点排水户的运行监管,推进污水收集处置的专业化建设和运行管理。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实时监测”;在“清四乱”“清河”行动基础上进一步溯源治污,接续实施“清管行动”,开展雨水口、雨水及雨污合流管线清掏工作,疏通京城“地下血管”;实施基于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的“水环境侦察兵”系统示范工程,探索对全市重点河湖水环境远程监测……
在此期间,借力水务机构改革的东风,北京市水务系统全面贯彻市委关于“河长制既是治水工作机制也是责任制,要一抓到底”要求,充分发挥河长制统筹协调作用,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长期困扰河湖水环境的痼疾顽症。
在重拳治污、科技治污、机制治污的基础上,北京水务系统还以“生态—经济”紧密联系为重要依据,实行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探索性建立水务领域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利益分享机制,补偿资金由2015年的13.6亿元,下降至2019年的4.4亿元,降幅达67.6%,折射出京城水环境持续向好的喜人事实。
多年治理经验证明,水环境治理既是生态环境整体改观的重要环节,亦能对区域性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强大的带动作用。
亮马河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段沿线汇集了外国使馆、国际商圈等,具备独特的城市街区风貌,但在过去,由于黑臭水体等问题,水环境无法为这片区域的发展提供足够助力。2019年,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工程开工建设,对亮马河实施整治提升和水质改善。据麦子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以水环境治理和景观提升为基础,通过举办水幕电影、岸上灯光秀、邻里节等方式,形成河、岸、沿岸主体的沉浸式融合,从而激活一个商圈、带动一个街区,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谋新局: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站在官厅水库八号桥观景台远眺,蜿蜒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目所能及尽是连绵葱郁的林带植被。这里是永定河入口滩地,也是永定河进入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关卡。作为入京“咽喉”,前些年,这片区域由于上游水土流失和污染严重等因素,来水水质长期处于Ⅳ和Ⅴ类水平。自八号桥湿地建成后,充分发挥生态自然净化效应,出水水质主要指标提升为Ⅲ类,年净化水量0.6-0.9亿立方米。
“十三五”期间,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全面启动。完成永定河主河道管理保护范围划定,制定山峡段、平原南段综合整治方案及水生态空间腾退规划;官厅水库八号桥水质净化湿地工程完成;妫水河入库口水质净化湿地、南大荒水生态修复、小红门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开工建设;永定河山峡段和平原南段生态修复工程正加快推进。
为进一步探索“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在“以水开路、用水引路”理念指导下,北京市于2019年、2020年先后三次向永定河试验性生态补水。2020年,北京境内永定河170公里河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两次通水展现了水流行进和河床演变规律,为优化完善工程治理方案、探索用生态的方法驱动生态治理实现路径提供了条件。
在北京,全面践行生态治理理念的远不止永定河。“十三五”期间,京城“大水盆”密云水库全面实施“上游保水、库区保水、护林保水、政策保水、依法保水”,实现了全封闭管理,库区接受“刷缸”,完成环保船舶更新,“库中岛”得到生态修复,建设了库滨带,并与上游河北省建立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多部门保水联合执法机制逐步完善,水库蓄水量达到24.74亿立方米,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
与此同时,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北京水务系统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的理念,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此项工作突破“就水论水”,重点开展污水、垃圾、厕所、沟道、面源污染五同步治理,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401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沟道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
为向全市水环境与水生态治理工作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初步建立了河流、水库、湖泊水生态监测站网体系,以“一张网”确保全市水生态“家底”说得清、测得准。经监测,2019年全市30个水体中,7座重要水库全部达到健康水平,23个重点河道、15个湖泊达到健康水平,水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加,天鹅、黑鹳等珍稀水禽成为京城“常客”。
以人民为中心,以蓝绿交织为底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未来,北京水环境与水生态治理将昂首奋进,继续书写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