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北京水资源储备显著增加

日期:2020-11-26 17:30    来源:学习强国

字号:        

  北京是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型城市。为保障首都生活、生产用水需要,全市水务部门按照北京城市总规要求,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战略,积极推进水资源保护与涵养工作,加快形成“用足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的水资源战略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水资源储备显著增加。

  一直以来,全市水务部门以保障首都水安全为核心,实施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雨洪水的“五水”联合调度,并通过节水创建、严控地下水开采、地下水水源置换、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成功压减地下水开采量。自2016年起,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实现止跌回升,并连续5年回升,多处泉眼复涌,扭转了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漏斗”扩大的趋势,本市水资源形势得到极大改善。

  调水:供水格局改变

  自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江水进京以来,本市科学制定用水计划,确立了“节、喝、存、补”的用水方针,在输水过程中全程计量、跟踪监测、精细调度,珍惜用足中线南水。

  “明显感受水压增加,水质变好……”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最先受惠的城市,北京市民享受到了实在的便利,感受到了水质的变化。“十三五”时期,本市城区的供水格局发生转变,主力水源逐渐由地表水、地下水置换为南水,在城区供水占比达70%,实现了本地水、外调水双水源供水,为本市供水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截至目2020年11月,北京接收南水累计超过58亿立方米,其中,38.7亿立方米源源不断地进入本市9座水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人,南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市城区供水水源压力,同时也增加了本市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各大水库得以“休养生息”。

  这五年,本市利用南水增加了密云、怀柔水库及十三陵水库的蓄水量,其中,密云水库蓄水量最高26.84亿立方米,达近21年来最高值,水库蓄水量的增加,有利于库区生物多样性和区域水源的涵养。

  开源:完善水资源战略保障体系

  本市在用足南水北调中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南水北调东线前期规划研究,并打通西部引黄河补水通道,实现了祖国母亲河黄河与北京母亲河永定河的历史性“握手”,北京境内永定河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同时,加强京冀协作,促进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密云水库水量储备加快恢复,继续实施河北、山西上游的集中输水,“十三五”期间,上游累计输水2.8亿立方米,官厅水库水环境持续改善。

  不仅如此,本市还持续优化再生水配置,不断加大工业、市政杂用、园林绿地、城市河湖等再生水利用量。目前,再生水主要出水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成为本市稳定的“第二水源”,为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焕发生机活力提供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市水务部门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了本市水资源战略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使本市水资源储备显著增加。

  调配:“五水联调” 有效控制新水用量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水资源如何统一调配,是水务部门不断创新的课题。“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实施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雨洪水的“五水”联合调度,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外调水、本地地表水(水库为主)、再生水,有力保障了城市的用水安全。

  “十三五”时期,本市启用了“水资源统一调度平台(一期)”,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发挥平台功能作用,促进了全市水资源调度的统筹开展。在此基础上,还积极推动“水资源统一调度平台(一期)”的升级改造,完善平台建设,整合其他水资源管理功能模块,促进与“智慧水务”的对接,积极探索建立水资源统一调配体系。同时,印发《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规范调度流程、细化责任、规定技术指标、完善调度体系,精细调度,有序规范了水资源统一调度制度建设,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

  近年来,本市还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强调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机制,在全国率先启动节水型区创建工作,全市16区已全部建成节水型区。预计到“十三五”时期末,全市用水总量可有效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基本实现生活用水控制增长,生产用新水负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管控要求。

  截至目前,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由2015年的15.4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11.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1立方米下降到7.8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710提高到0.747,位居全国首列。

  缓解:地下水连续5年回升 多处泉眼复涌

  “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内监测精度水平最高的北京市地下水监测站网系统工程竣工,地下水监测“一张网”正式运行,开启了北京地下水全方位、系统化监测的新开端。

  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在1978年起便开始进行系统性的地下水监测工作,近年来,一直不断完善水文站网体系、提升水文监测能力、整合水文信息处理服务体系、有序推进水文管理体系的改革。截至2020年1月,全市共建成1991眼监测井的地下水自动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对全市地下水的立体、实时监测,水文现代化体系初见雏形。

  数据显示,2020年9月末,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2.49米,与2015年同期相比回升了3.68米,与2019年同期相比回升了0.50 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2.6亿立方米,实现了连续5年回升。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大幅减少,地下水水质稳定向好。

  “昌平区的连山石村、延庆区的艾官营村、怀柔区的百泉山,门头沟的陈家庄都有泉眼恢复喷涌。距延庆区城区10公里的妫水河支流宝林寺河中,更有6孔泉眼在2019年春天复涌。”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本市多措并举,通过用好南水、压采地下水、河道补水等措施,使地下水进入了快速恢复期,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回升,京郊地区的山泉出现了复涌现象。

  “南水引入替代了一部分地下水的开采,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了一个先决条件,同时也成为回补地下水的重要水源。”相关负责人介绍,用水结构的优化与地下水超采治理让地下水得以“休养生息”。除此之外,北京市还通过节水创建、严控地下水开采、地下水水源置换、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成功压减了地下水开采量,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实施地下水回补,让地下水既“节流”也“开源”。

  此外,伴随着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推进,城市建设与人口规模将得到合理控制,从根源上也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量,为地下水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