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20年9月,首期北京水务系统青年科技人才进修计划圆满完成。进修期间,21名学员共完成科研论文29篇,科技成果获得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励18项,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充分肯定。
为培养首都水务系统科研骨干力量,锻造水务领域技术创新生力军,推动首都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8月30日,北京市水务系统正式启动青年科技人才进修计划。经多轮筛选,共选拔出21名市水务系统优秀青年职工赴北京市水科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
此次进修采用“进项目、入基地”的方式,实行严格的导师责任制,针对进修人员不同的学术背景、工作经历,由北京市水科院选择有责任、有能力、有水平的科研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导师,全过程进行“一对一”指导。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定进修研究方案、承担科研任务,以问题为导向,内容紧扣北京水务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深入开展关键技术与重要政策研究,研究课题涵盖水资源保护、水旱灾害防御、水环境治理、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等领域。
参照全日制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成果的评审程序,北京市水科院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进修人员的进修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逐一提出建议与意见,确保每位进修人员的研究工作“有特色”“不跑偏”。结题评审阶段,由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水科院技术委员会成员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员的课题成果进行全面细致的评审,切实保证课题结题成果质量。
在为期1年的进修过程中,学员们超额完成了“五个一”进修任务目标,即“阅读本专业专著1本、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在学术刊物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编写1篇研究报告、开展一次技术交流汇报”。1年间,进修学员共完成科研论文29篇,科技成果获得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7项,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充分肯定。
学员们纷纷表示,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收获颇丰,进一步培养起自身的大局意识、全局观念,补给了知识与技能,锤炼了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了个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打破原有的工作瓶颈,待返回原工作岗位后,形成了对基层工作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
张露凝:在实践中点燃好奇心
“走出大学校门,我无缝衔接跨进了水电校,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的转换,让我更习惯从书本获得知识。”北京水利水电学校90后讲师张露凝说,她的学习和工作历程是从“校园”到“校园”。她形容书本知识是“正确但书面”的,而工作实践却是“火热但状况百出”的,当书本知识遇到实践操作,就会变得灵动且辩证,“一年的进修学习,教会我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并乐于在实践中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张露凝在校教授的是“水务工程建筑物”这门课程,“因为这门课涉及水利工程的巡查和监测诸多内容,因此,在进修前期,我选择了与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水下机器人等新装备在水下结构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该课题以南水北调典型工程为研究对象,尝试采用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对工程水下部位的异常现象进行检测,以规避人工检测、排空检测等传统检测手段的弊端。“虽说与我所教课程相关,但水下机器人、无人船却都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张露凝坦言,参与课题之初,慌乱且毫无头绪。
“王建慧导师教会我,以既有的专业基础理论打底,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遇事多问‘为什么’‘怎么做’,将问题逐个击破。探索的热情,帮我扛过了进修之初最迷茫的时期,并让我全身心投入到课题研究中。”进修期满,张露凝独立完成了两篇学术论文及一份研究报告,系统阐述了水下机器人检测技术在北京水利工程的可行性,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并在回到学校后,将所学所获进行分享,“在接下来这一学期的‘水务工程建筑物’课程中,我将会把进修学习到的内容融汇进去,给学生们带来新鲜的知识给养。”
最近,张露凝正在同教学领导讨论,根据进修所学,编写新的校本课材,“实践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市面上部分课本相对陈旧,理论性有余、实操性不足。”张露凝说,“水务事业快速发展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同工作实践同频共振,才能培养出适合未来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邢渊:建立更加高远的认知格局
“进修学习对我的工作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邢渊目前就职于北京市朝阳区水务局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服务于基层水务岗位的他认为,进修学习除了给自己带来技术与知识的输入,更重要的是精神启迪。
“目前,我从事的是水利工程相关工作,主要跟施工方打交道,工作比较聚焦,多是关于一个一个‘点’的实践。”此次进修,邢渊选择的是与自己业务工作直接关联性并不十分密切的“潮白河地下水库区南水回补效果分析”,他表示,选题初衷就是为了“广泛地学习”。“进修学习为我开拓了广阔的视野,给予了我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是知识上的、技术上的,还有资源分享上的,例如学习先进的工作软件,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等,让我们在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借助更大的平台,建立更加高远的认知格局,去展望更广阔的水务事业。”
邢渊认为,基层岗位是水务系统整体工作的基石,面对新时期首都水务发展的新要求,做好基层水务工作,单单依靠现有知识和经验投石问路是不够的,广泛的知识储备,才是打开工作局面,破解工作瓶颈、落实工作要点的关键。他笃信,唯有“学如弓弩”,才能在工作中“犹如箭镞”,“将学习的能力持续培养下去,将学习的方式持续完善下去,让学习的热情一直保持下去,以不断的学习,应对工作挑战,成长为知识储备丰富的复合型基层工作者,这是进修学习于我而言最大的意义与启示。”
杨蓉:将论文写在基层工作中
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杨蓉笑谈“上学的时候做了七、八年实验,一度觉得最苦莫过于科研,但很庆幸,进修学习让我再次回到了当初纯粹的研究状态”。杨蓉就职于北京市南水北调水质监测中心,主要从事水质与水生态相关监测工作。此番,她选择了《南水北调北京受水水体关键生态因子变化研究——以密云水库为例》作为进修课题,并坦言该课题对个人的实际工作有着极强的启迪意义。
“首先,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的启发。我们的日常监测工作会产生大量数据,但目前对它们的分析和利用是有限的。进修给我的启发和灵感是未来可以加强学科交融,对海量数据予以深入分析、提炼总结,甚至建立模型,提出更具创新意义的理论,让数据对顶层决策、基层工作形成更强、更有效的支撑作用。”杨蓉表示,受进修学习启发,她正在与单位负责人商讨,尝试对本单位水生态方面监测数据进行深度研究。
杨蓉说,进修充电为她提供了新技术、新理念的积累与储备,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科研视野。“作为技术输出型人员,需要及时补充必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关键的时候拿得出、顶得上,才能源源不断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办法支援,为工作创新提供技术抓手。”
从中科院的高精尖实验室,到水务系统的监测技术平台,杨蓉坦言,所学与日常工作的断带曾让她一度无所适从。“进修给了我新的方向与信心。”杨蓉说,“一年时间的进修帮我认识到科研在基层岗位上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的优势是接受过长年的学术培养和科研训练,现在我应当发挥长处,做接地气的科学研究,写出能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论文,让我所学,真正为新时期的水务实践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