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桥屹立于
北京中轴线和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处
是城市起源和漕运发展的见证者
近日,七百多年历史的万宁桥
上榜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
古桥的“前世今生”
北京人俗称“后门桥”
▲澄清上闸遗址
说起“万宁桥”,听过的人不多,提“后门桥”“海子桥”,恐怕老北京人有印象。“景山后,鼓楼前,万宁桥在正中间,中轴线上第一桥,传承至今700余年。”这首歌谣说的就是万宁桥。万宁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人称积水潭为海子,因为古桥靠近海子,得名“海子桥”。海子桥本是木桥,后改建为单孔拱券石桥,改名万宁桥,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明代沿袭了万宁桥的称呼,《明一统志》有载:“万宁桥在海子东岸,跨玉河上流”。
万宁桥在皇城以北,所以被称为北安桥、地安桥。皇城北门俗称后门,老百姓又愿意叫“后门桥”。因为历史沿袭,当时还有人用海子桥的旧称。清代于奕正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中记载:“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
▲石碑上万宁桥的历史一目了然
从石碑后的介绍可略知一二,澄清上闸原是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改用石材重建,并与东侧万宁桥连为一体,成为积水潭东岸、通惠河起点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那时,万宁桥既是桥,可以通行水路,又是闸,可以制水。
运河重要交通枢纽
提升万宁桥历史地位的有两位名人,一位是刘秉忠,另一位是郭守敬。
元朝灭金后,忽必烈派大臣刘秉忠负责新都筹建,经他实地考察决定围绕古积水潭布局。他依据“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传统都城规划理念,再结合蒙古族逐水而居的游牧习俗,将古积水潭向东突出的最边缘点当作基点,向南北延伸画出一条城市中轴线。这个基点位置就是万宁桥。查阅《元史·世祖本纪》就知道,开始建设北京都城时就修建了万宁桥,可以说万宁桥是元大都城的“奠基石”。
▲从金锭桥上望万宁桥
没过多久,也就是元二十九年(1292年),万宁桥又赶上了一项“大工程”——开挖通惠河。《元一统志》记载:自至元三十年浚通惠河成,上自昌平白浮村之神山泉,下流有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水泉、玉泉诸水毕合,遂建澄清闸于海子之东,有桥南直御园。这次工程的主导人正是郭守敬。
元初时,各地粮船顺大运河北上,到达通州便告终止,剩下只能依靠陆运。别看现在通州到什刹海地区挺方便,当年“民不胜其悴”,如果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更是“驴畜死者不可胜计”。郭守敬想了一招,引来昌平白浮村的水入城,然后引水入东,出城后直达通州。为了让船顺利走到通州,郭守敬在河道内设置了多处闸坝,海子东岸处建造的木结构的海子闸,即澄清上闸。《河渠志》记述,到了至顺元年(1330年),这座木结构的木闸又被改建成与石砌的万宁桥连为一体的石闸。
不可思议的是,这项工程在元三十年完工,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粮船直接进入都城的计划。元世祖忽必烈看着积水潭内繁荣景象欣喜万分,就给新河道起名通惠河。那时,所有南方来的漕船都要经过万宁桥进入积水潭。这里不仅是北京城起源的重要标志,也是北京漕运的重要文物。
内城一道风景线
如果穿越回元代,站在万宁桥上向西看,碧波荡漾的积水潭里满是南方来的漕船。万宁桥畔人来人往,元代诗人杨载《送人》一诗即反映此情此景: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北上的人从万宁桥畔下船,南下的人在此登舟,顺着通惠河转大运河南下。等南下的船到了江南,已是春水溶溶、鸥鸟浮游时节。
▲游客站在万宁桥眺望什刹海美景
商业流通带动了积水潭一带的发展,漕运物资汇集于沿岸,经此流向皇城内外,形成了元大都“面朝后市”中的市场格局。再加上湖光水色绚丽,亲王贵胄纷纷在此地构筑园亭。沿岸酒楼林立、高柳巨槐,好不热闹。
元惠宗时任集贤大学士的许有壬,在一首名为《饮海子舟中答人招饮斜街》的词中写道“柳梢烟重滴春娇,傍天桥,住兰桡,吹暖香云何处一声箫。”又有《蝶恋花》词:“九陌千门新雨后,细染浓薰满目春如绣,恰信东君神妙手,一宵绿遍官桥柳。”一首将万宁桥称为天桥,一首称之为官桥。用“天子之桥”“天上之桥”的盛名称赞,可见其历史地位。元礼部尚书马祖常所作《海子桥》诗称:朝马秋尘急,天潢晚镜舒。影圆云度鸟,波静藻依鱼。石栈通星汉,银河落水渠。无人洗寒露,为我媚芙蕖。赞美的是万宁桥一带的风光。
值得一提的是,万宁桥还是观赏浴象的地方。元代时,桥畔曾有一座象房,那时东南亚诸国进贡的大象会作为皇帝的仪仗队和乘舆。每逢盛夏,饲象员会牵着大象到河中洗澡,引得众人站在万宁桥上观看。元代诗人宋炯《过海子观浴象诗》云: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乱水纹。鸂鶒鵁鶄好风景,一时惊散不成群。
想象一下,大象垂着鼻子,迈着沉重的脚步一踏入水中,顿起波澜,将水鸟吓得四散乱飞。什刹海一带的热闹劲儿,站在万宁桥全看清了。
几经历史洗礼
明、清时站在万宁桥上,就很难看到热闹景象了。元代中后期,由于受水量限制,进入积水潭的漕船越来越少。《析津志》提到“盖江南直沽海道来自通州者,多于(齐化门)城外居止,趋之者如归”。元朝灭亡后,明成祖朱棣改建新都,将北城墙南移至德胜门、安定门一线,永乐年间又将原通惠河部分河道圈入皇城,千里漕运的终点码头便转移到城外大通桥、通州、张家湾沿线。南来的漕运船不能入城,繁华一时的城北积水潭也就此衰落。
▲游人在万宁桥上驻足
明、清时万宁桥虽不及元代,也是旧京风光秀丽之地。明初状元曾棨也作有以“海子桥”为名的诗歌。鲸海遥通一水长,沧波深处石为梁。平铺碧梵连驰道,倒泻银河入苑墙。青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微茫迥隔蓬莱岛,不放飞尘入建章。清代更换过桥栏杆,到了民国初期时万宁桥还算保存完整。
1984年北京市政府将此桥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后门桥。1998年侯仁之在考察时,眼看古桥逐渐破败,河道湮废,心痛不已。应邀为北京市委相关人士作北京城历史的报告时,他讲述了此桥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向北京市政府建言,力主修缮,恢复河道景观,改名万宁桥。
1999年6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市文物局大规模整修万宁桥及其周围环境。2000年12月,工程告竣,万宁桥东西两侧重现水流,桥身重现原貌。
2013年万宁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遗产构成。2023年,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万宁桥位列其中。在北京市现有的9处桥闸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万宁桥这座“高龄”古桥仍承担着城市次干路的繁重任务。
(参考资料:张必忠著《什刹海的桥》张克群著《北京古建筑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