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整治河道,补水贯通水系构建生态廊道

日期:2022-09-21 19:09    来源:中国环境报

字号:        

河水变丰沛、水体变清澈、水生植物生机盎然,步道、长椅、码头等设施越来越人性化……如今,北京市越来越多的河湖已成为市民的亲水乐园。水质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不仅是百姓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

2021年,北京市共对104条河段进行了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水源涵养区符合Ⅱ类标准的有水河长比例明显上升。景观用水区符合Ⅳ类标准有水河长比例上升,Ⅴ类和劣于Ⅴ类标准河长基本消失。全市达标河长占比高达95.2%。

同样来自北京市水务局水质水生态监测中心的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北京市水生态健康水体比例为85.8%。随着全市水生态健康情况改善和监测工作范围的扩大,和上年度相比,河流中的底栖动物由149种增长为230种,水生植物物种数由58种增长为81种。鱼类也累计调查到61种,已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85种)的72%。

◎高标准整治河道,多措并举打造大运河生态廊道

初秋时节,凉水河石榴庄路桥下游段河道两岸草木葱茏,密密匝匝的低矮绿植像一块块厚毯子覆盖在岸坡,朵朵小花在“毯子”上悄然绽放。

凉水河干流起自石景山区原首钢退水口,从城西南流经西城、丰台、朝阳、大兴等7个区,最终在通州区榆林庄闸上游汇入北运河,是北京城区最长的河道。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治理,现在的凉水河流域水清岸绿,已经成为城南地区重要的观光休闲地带。

水清了,岸绿了,河道治理也需要更高的标准。

“我们所有的河道几乎都是斜坡,雨水直接冲刷,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长此以往会对护坡安全产生威胁。”凉水河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凉水河管理处将石榴庄路桥下游段130米左右的护坡作为试点,采用截流沟和折板框格两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开展城市河湖护坡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这样不仅减少水流的冲击,还能为绿植提供水源,在水土保持的同时搭建起了特色花墙,美化了周边环境。

河道两岸整治美观,生态廊道也带来生态效益。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高高燃灯塔呀,是条大桅杆……开船喽。”今年6月24日,位于京冀交界处的北运河杨洼船闸现场,一曲“运河号子”拉开了京杭大运河京冀游船通航仪式的序幕,这是近百年来北京第一次出现跨省际航道水上旅游运输,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千年京杭大运河在北京通州境内流域长达40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为运河保护带来机遇。

清违建、拓河道、建湿地、净水源、治黑臭、兴植绿……北京打出运河治理“组合拳”,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

2021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首次建立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从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南水北调中线等工程水源,对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进行跨流域生态补水,仅北运河流域就配置了1亿多立方米生态用水。

上游来水、雨水、再生水、生态补水让运河里的水多了起来,也活了起来。

2021年6月,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通航。至今年4月28日,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如今,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北京与河北通过大运河再一次紧密相连。

在北京副中心,如玉带环绕般的运河上,游船南来北往,两岸绿意葱茏、水鸟成群,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映成趣,运河两岸成为水绿交融的生态走廊。

◎以水开路生态治水,永定河再现“连山通海”

夏秋之交的北京,永定河山峡段河水奔流,一派水光山色。

而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盗采砂石、污水直排、连年干旱等原因,河道水量逐渐减少,永定河北京段在1995年断流干涸后,河床裸露、黄沙遍布,河流生态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河流的生命在于流动的水。为恢复永定河生机,2019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京津冀晋四省(直辖市),协同联动、紧密协作,大力实施流域生态水量统一调度,对永定河进行跨流域生态补水。黄河万家寨、册田、友谊等水库向官厅水库调水2.7亿立方米,永定河补水水源条件形成。

2019年春季,官厅水库向下游河道集中补水2.3亿立方米,永定河山峡段108公里全线流动,官厅水库以下形成140公里连续水路。

2020年春季,官厅水库生态补水出库总量达1.66亿立方米,水头最终到达天津市武清区。官厅水库以下形成248公里连续水路,断流25年的永定河北京段全线贯通。

2021年,在北京段全线通水的基础上,小红门再生水、南水北调中线向永定河补水工程,使得永定河水源更趋多元化。9月,永定河26年来首次实现865公里河道全线水流贯通入海。

今年5月12日,随着天津市屈家店枢纽开闸放水,来自永定河生态补水水头汇入永定新河,标志着2022年永定河实现全线通水。这是自河水断流后,永定河再一次全线通水。

永定河属于典型的游荡型河道,断面宽浅、水流散乱、易冲易淤、河势变化剧烈。针对这些特点,北京市积极探索“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提出了“以水开路、用水引路”的河流生态修复新理念。

以水开路,发挥自然水流冲淤造床作用,以自然要素打通影响河流连通性的人为障碍,重塑河型。

用水引路,以脉冲补水自然冲淤造床恢复多样自然生境,推动河道地貌形态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以生境多样性驱动生物多样性,为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底栖动物提供良好栖息空间,达到“补水可持续、修复低成本”的要求。

伴随着生态补水的持续滋养润泽,永定河水质稳步提升,沿线景色如换天地,湿地水面显著增加,水生态系统日趋稳定,生物多样性极大丰富。

◎“河长制”促河长治,水生态越来越健康

在北京河湖“靓”起来的过程中,“河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一次巡河,遇见两位老人在河边散步,他们问我,咋天天都能在这儿见到你,你也是来这儿遛弯的?”刘春红是望京东湖街道果岭北里的社区书记,也是一名基层河长,巡河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

“我告诉他们,我是巡河员。”刘春红向老人介绍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他们听完竖起大拇指说:“真好,如今有这么干净美丽的河,你们功不可没。”

据了解,自2017年起,北京市全面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长制”,并将20个政府部门纳入“河长办”成员单位。

“河长制”的实施,促成各级、各部门合力治水,打破了原来水环境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建立起了水环境属地化管理制度,实现河道、河岸责任统一,让水污染源头治理变得更直接、更有效。

与此同时,智能系统的投用也进一步提升了河湖生态问题的处理效率。

北京市为各级“河长”推出了“北京河长APP”,从中可以看到巡河统计、问题统计、河长名录、河湖名录、重点任务、日常监督等内容,还能查询游河人数、雨水情等信息。河长们可以将发现的问题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反馈至平台,通知相关部门统筹解决,及时查询进展。

让刘春红欣喜的是,河道还清后,越来越多的周边居民组成了“护河小分队”,大家分组开展河湖巡逻,哪里有问题,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她或是社区。“从这样的行动来看,每一位热心居民都是‘河长’。”刘春红说。

一城碧水,滋润京华。多年的生态治水,给北京的河湖水质和水生态到底带来哪些变化?

在北京市水文总站办公楼8层的走廊一角,有一个长约1.2米、高约1.7米的水生态实验鱼缸,这是展示北京本地水域水生态系统的“活态博物馆”。

“其中的鱼、虾、螺,底沙、鹅卵石、水草,全都来自北京本地的实际水域。”水文总站副主任黄振芳介绍,最多的时候,缸里的鱼有30多个品种。

一条条通身银色、泛着彩色光芒的小鱼在水中十分活跃。“这是鳑鲏鱼,又叫五彩鱼,它只在水质良好、水生态指标健康的水域中生存繁衍,是水生态健康与否的风向标。”黄振芳说,随着北京河湖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水体质量明显好转。如今,鳑鲏鱼已成为常见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