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县水文站 百年老站谱写水文华章

日期:2021-02-04 17:57    来源:学习强国

字号: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百年老站续写辉煌。始建于1918年的通县水文站,位于京杭大运河的起点,经历过站址迁移、断面改迁,历尽沧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通县水文人,他们迎风踏雨、把脉江河,牢记职责与使命,攻坚克难,薪火相传,用汗水谱写着百年水文华章。

  五河交汇 肩负重任

  通县水文站坐落在北京市通州区北关枢纽五河交汇处的源水岛,上游有小中河、温榆河和通惠河,下游包括北运河以及运潮减河。1918年由顺直水利委员会设立,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了首都水文事业从小到大的光辉历程。

  水文站成立之初,站址位于大栅村,后经过两次迁移,于1974年迁至现在五河交汇处的源水岛,作为运河首站,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下游河北、天津提供水位、流量、降水等水文数据对防汛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1年,随着北关分洪枢纽的建成,测验断面下移,在断面上游增加了通惠河汇入,控制流域面积增至2815平方公里。

  建站一百多年,通县水文站历经过数次大洪水洗礼,其中,2012年7月21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北运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210 m3/s,运潮减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450 m3/s,是历史实测第二大洪水。在迎战7.21洪水过程中,水文站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恪尽职守,逆行在风雨中及时准确地抢测洪峰,持续72小时不间断监测整个洪峰过程,累计发送报文100余组,记录下一组组详细的水文数据,为防汛减灾决策调度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水文信息。

  水文精神 代代相传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通县水文站经历了几辈人的更替,不曾改变的是水文精神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水文人的水文工作仅靠几根水尺,手工从事看水位、测流量等风险性极高的工作,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降水量,冒着倾盆大雨外出水上施测的事情也常有发生。

  父辈们的水文人既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工水文观测,也见证了现代水文的发展历程,自动雨量计代替人工观测雨量,自动缆车取代了人工拉船,降低了外业工作的风险性。现如今,水文站的测量设备更加先进,大部分的外业工作被仪器取代,不仅降低了工作强度还提升了数据的精度和连续性。

  目前,在通县水文站工作的年轻人中,不乏一家三代从事水文工作的,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学习“团结、求实、奉献、进取”的水文精神,感受水文行业的魅力,如今在岗位上以长辈为榜样,践行水文精神,坚定的在水文路上前进。

  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进入新时期,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行各业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水文行业也身处其中。水文测报工作直接为防汛抗旱提供精确的雨水情信息,必须做到“更全、更准、更快、更新”。水文监测项目越来越全,质量和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通县水文站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新的测验断面充分应用水文前沿科技,大力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水文监测新技术、新装备,在基本断面安装了雷达水位计和水平ADCP,下游浮标测流断面安装了非接触式流量计,实现水位、流量和水温的自动在线监测,初步实现水文监测自动化、信息化,有力提高了水文数据的时效性。

  随着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断推进,“通州堰”综合治理工程也在加紧建设,通县水文站将进一步加强水文监测能力,为城市副中心防洪防涝安全提供可靠的水文服务。

  牢记使命 再创辉煌

  无论是测验技术还是测验精度,都对水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水文总站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业务技术水平,夯实理论知识、熟练仪器操作、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出了一批既有创造力又有行动力的优秀水文工作者。现任通县水文站站长龚义新2012年被授予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在2020年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水文勘测工竞赛中技压群雄勇夺第一。

  100年岁月沉淀和时光洗礼,老一辈的水文人将水文事业的接力棒交到了年轻人的手中,干劲十足、思维活跃的年轻人给通县水文站注入了新活力。时光荏苒,改变的是奋斗在水文工作一线的人,不变的是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在水文测报一线的工作作风,水文工作者们将继续用汗水铸就首都水文事业的辉煌,谱写水文事业的华章。这座屹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杭大运河源头的百年老站,将力争成为千年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窗口,肩负传承水文文化,讲好水文故事,展望水文现代化,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使命,展现百年水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