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水库人

日期:2020-08-24 18:33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坐落于燕山南麓的密云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修建的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也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密云水库自1960年建成以来,确保了潮白河安澜,并累计为京、津、冀供水393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一代代水库工作者中,有参与水库建设的古稀老者,有在水文观测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年的中坚力量,也有逐渐成为保水护水主力军的80后、90后新生代。“三代”水库人共同见证密云水库60年的风风雨雨,传承和弘扬着水库精神。

  今年82岁的金权老人是第一代水库人。1958年9月,这个20岁的毛头小伙子背着铺盖卷走进了密云水库建设工地。工作环境实在是艰苦,工棚就是用苇席搭起来的帐篷;床铺是地上挖出的一条条深沟,搭上木板,铺上稻草;饭菜就是窝头咸菜。可尽管这样,金权仍然充满着干劲。“工地上到处是彩旗,砸夯喊号子,争相‘放卫星’。”热火朝天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金权被编入“火速风钻突击队”,负责在潮河隧洞挖掘山洞、搬运石渣。初秋,年轻的他脱下褂子,光着膀子背起装满石渣的荆条筐奔来跑去;“三九天”里照常施工,只穿一件夹袄的他推着装满沙石的“千斤车”一路小跑,汗水居然能湿透了衣服,结成一层白霜。涉水作业的时候,水里冻上了冰碴,他照样光脚蹚进去……在他看来,艰苦奋斗就是当时的密云水库精神。

  “第二代”水库人——52岁的田国生从老一辈水库人身上学会了坚守。1986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扎根在密云水库最偏远的潮河下会水文站从事水文勘测工作。“我的师傅就是一名水库建设者,因修建水库时表现突出,留在了下会水文站,一守就是三十年。”田国生在同一个岗位也已经坚守了34年。

  下会水文站交通不便,田国生甚至连烧锅炉都要自己动手。站里几乎没有娱乐,惟一的电视机只能收到河北台。单调的生活日复一日,却也磨砺心智。“我很感谢这段人生岁月,既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又通过静心学习丰富了水文知识。”长年累月的涉水测流,让田国生落下了老寒腿的毛病,常年穿着秋裤,一年到头只有最热的一个月,他才会穿单裤。田国生并不太愿意提这些,在他眼中,只要能测出准确的数据,保证水库安全,危险、辛苦都不算什么。

  37岁的吴月是田国生亲手带出来的徒弟,现在担任白河张家坟水文站副站长。他继承了师傅的工作习惯和责任感,踏实认真,不容自己有一次错报、漏报、误报。吴月觉得,作为“第三代”水库人,在传承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精神的同时,他还要创新。每年“七下八上”的主汛期,是最考验水文工的时候,也是水文工站在湍急河水里测量的危险时刻。如何能研发新技术,减少人力成本,降低危险系数,是吴月未来努力的方向。

  一代代水库人默默付出、无怨无悔。为的就是守好、保好这一库净水,做好首都供水的“稳定器”和“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