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引水管理处温泉管理所三院闸工作人员黄英宗--10年守水人 坚守最后除夕岗

日期:2020-02-01 17:2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1月24日大年三十,早上8点,京密引水管理处温泉管理所三院闸工作人员黄英宗就像往常一样,巡视在团城湖畔。先是打开有着几道巨型耙齿的清污机,将河道里的漂浮物卷上来,再对着河道上蓝白相间的水尺,认真记录下水位……

  位置特殊 被称为"定海神针"

  黄英宗工作的三院闸,地理位置颇为特殊,处在玉泉山脚下、颐和园旁,作为团城湖调节池的第一道闸站,它不仅是普通性质的闸站,它还背负着监测整条输水动脉水质情况的重任。而黄英宗就被称为三院的"定海神针"。

  原来,三院闸本来人员就少,而和黄英宗搭班的同事身体不好、家里老人又需要照看,于是黄英宗便主动承担起了全部的值班任务,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驻守在这里,什么 "五一""十一""春节"这些重大节日,他都坚守在团城湖畔。"我是1991年从部队复员转业到京密引水管理处的,2010年5月到了三院闸,快10年的时间,就都奉献给团城湖了,3公里的巡湖路我每天至少早晚各走一个来回,一年下来就是2000公里,一草一木都在我心里了!"黄英宗说。而据温泉管理所副所长陈希成介绍,因为长年走路,黄英宗膝盖半月板损伤严重,但为了不耽误工作,拖到去年才去做修复手术,"还是部队生活的磨炼,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能从他身上感受到浓浓的军人气息。"陈希成还指着高台上的闸机说:"提闸放水,因为是要手工摇,我们想着黄师傅是老同志了,就总打电话问要不要派两个年轻人,但十之八九黄师傅都说自己能搞定。"原来,三院闸提起放下都需要像装卸车轮一样,手动摇,摇三圈可以抬高1厘米,"要是提闸70厘米、90厘米,可得不少力气!"

  每天"看鱼" 时时监控水质变化

  1月24日上午10点,在巡视完河道,黄英宗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看鱼",看的可不是啥观赏鱼,而是大名鼎鼎的医学用鱼--青鳉鱼。只见黄英宗打开一个标记为"水质在线生物安全预警系统"的高柜的柜门,露出8根粗大的玻璃管,每个玻璃管内都有四条全身透明、长约2厘米的小鱼在悠哉地游动着。"这种青鳉鱼,因其对水质极其敏感,就被我们当成预警员。要看它的生存动态,就能知晓水质的状况。"黄英宗解释道,水质稍有污染,青鳉鱼就会焦躁地乱窜。透明玻璃管外有微型传感器跟踪拍摄,并通过三维数据传到计算机里进行分析。如果小鱼游动的路线异常,仪器就会报警,启动人工检测。"你看,上面的计算机屏幕显示着水质安全,小鱼游得也悠闲,说明水质没问题!"

  南水进京 曾一晚报37次水位

  随着南水进京,团城湖现在既承担着向郭公庄水厂、第十水厂、黄村水厂等正向供水的任务,又有向密云水库反向供水的职能。同时,调水指标也越来越精细,因此,调水命令一来,黄英宗就得时不时报水位,经常夜里不得休息。而在大年三十,黄英宗也是该调水还是要调水。他说,最频繁的时候,20分钟一报水位,一晚上报了37次,"那是2016年7月20日那场强降雨,为准确掌握雨水情况,我每隔20分钟需要冒雨观测一次水位,同时又要一次次将水位变化数据上报到所里和防汛办。雨衣早就不顶事儿了,我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去团城湖巡视一圈,真的是在雨中一路小跑,回来再继续测报水位,还要不时操作清污机清理杂物,以保供水正常,就这样来来回回从中午11点30分到凌晨4点30分,我就没消停过。"黄英宗回忆说。

  走进黄英宗的办公室,一篮子瓜子、一篮子水果,显示着年味儿,而说起除夕怎么过年,黄英宗有些激动,"3月17日我就正式退休了,所以今晚我们一家人都会到我这儿来过年,陪我站好最后一班岗。"

  一旁的陈希成表示,黄师傅最大的遗憾就是家人生病时无法陪伴,"他母亲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黄师傅却无法经常陪在病床前,每次急匆匆去,又含着泪急匆匆回。现在已是三代同堂的年纪,也无法腾出时间陪着孙子去趟游乐园,甚至是公园,只能看着家人发来的视频。退休后,愿他可以好好陪陪家人了!"